当前位置: 尼亚美 >> 尼亚美旅游 >> 重磅预告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自年成立以来,认真秉持以“视觉国学”、“视觉当代”、“视觉乡土”三大领域为方向,以“核心价值的视觉表达、中国文化的视觉创新、优秀传统的视觉活化、国家形象的视觉传播”为使命,以跨文化、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创新为手段,以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社会化为核心的学术理念,汇聚全球范围内的顶尖人才,努力构建以“视觉国学”为核心的“中国学”乃至“东方学”系统,将中国文化的活性基因培植到“视觉当代”和“视觉乡土”的研创、教学与社会服务等领域中去。
中心所属视觉中国研究院聘请国际著名汉学家雷德侯、著名艺术史学家范景中教授担任名誉院长,通过“研究院士”、“研究员”、“客座教授”等聘任方式,聚集了一批国内外一流汉学家与中国学研究学者,组建起一支国际化、精英化、多元化的科研教学团队。另一方面,则通过筛选、整合国内、国际的各种媒介资源,扩大媒体合作,打造一个立足全国的中国美术学院对外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高端平台,将中国美院的精英人才、精品成果和精粹思想向国际传播,以扩大中国美院在世界各文化领域的影响力。
目前本中心仅面向研究生教学,共设15个专业方向,其中博士研究生招生方向6个,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9个,另有中国艺术教育研究院托管的博士生招生方向1个。年视觉中国协同创新中心博士研究生招生类型为全日制学术型博士研究生,共分为六个方向:“视觉中国学研究”方向、“中国艺术的时空序列”方向、“中国古典哲学与艺术理论”方向、“国家形象设计研究”方向、“高等艺术教育研究”方向、“中国乡土社会研究”方向,共拟招生名额7人;
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协同中心年博士研究生招生情况介绍
艺术学理论视觉中国学研究
拟招生名额:1名
研究方向简介:
视觉中国学,面向当代艺术和文化创新的全球性阵地,聚焦中国视觉文化的梳理与活化,以丰厚的视觉文化资源,滋养并引领中国当代文化的研究与创新。该学科旨在重新激发中国自身文化固有的视觉张力与魅力,进而激发与发展相伴、与转型相应的视觉文化语境,从而造就与使命相关、与未来相连的视觉文化新生。
导师组:
雷德侯(LotharLedderose)、
杰西卡?罗森(JessicaRawson)、
毕斐
雷德侯(LotharLedderose)
德国著名美术史家、汉学家。-年于科隆、波恩、巴黎、台北、海德堡等地学习东亚艺术、欧洲艺术、汉学。年以学位论文DieSiegelschrift(Chuan-shu)inderChing-zeit获得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博士学位;随后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修学。年至年担任台北故宫博物院翻译员。-年在日本东京大学东方文化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年返回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工作。同年执教于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研究所,任所长。年,因研究中国美术史的重大贡献而获享誉人文学科的巴尔赞奖,是继E.H.贡布里希之后又一位获此殊荣的知名美术史学家。年至今任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
出版专著MiFuandtheclassicaltraditionofChinesecalligraphy(,中译本《米芾与中国书法的古典传统》)、OrchideenundFelsen:ChinesischeBilderimMuseumfu?rOstasiatischeKunstBerlin(),以及获列文森图书奖的Tenthousandthings:moduleandmassproductioninChineseart(,中译本《万物》)等。
曾主持重要展览“紫禁城的珍宝”(柏林与维也纳,)、“兵马俑大军”(多特蒙德,)、“日本与欧洲”(柏林,)、“中国明清绘画”(巴登巴登,)等。近年主编德国海德堡学术院研究项目BuddhistStoneSutrasinChina(《中国佛教石经》),并出版同名大型英汉双语丛书,其中“四川卷”第一卷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佛教文学研究中心颁发年度“沼田智秀图书奖”(ToshihideNumataBookPrize)。
杰西卡?罗森(JessicaRawson)
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汉学家。英国牛津大学前副校长及墨顿学院院长。中国艺术与考古教授,英国学术院院士。-年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部代理主任、大英图书馆董事会成员。年因对东方学研究的贡献被授予高级英帝国女勋爵士。罗森教授的学术研究领域为中国艺术与考古,在中国青铜器、陶瓷、玉器、器物纹饰、墓葬等方面卓有建树,是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重要的西方学者之一。
主要著作有:Animalsinart()、AncientChina,artandarchaeology()、Chineseornament:thelotusandthedragon()、Chinesebronzes:artandritual()、Chinesejade:fromtheNeolithictotheQing()、《中国古代的艺术与文化》()、《祖先与永恒》()。参与德国海德堡学术院研究项目BuddhistStoneSutrasinChina(《中国佛教石经》)丛书的编辑与出版。
毕斐
山东荣成人。先后就读于山东大学、中国美术学院,获文学博士学位。其《历代名画记校笺与研究》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考古与博物馆学系主任。开设专业课“《历代名画记》导读”、“中国美术文献选读”等。研究方向主要为中国美术史、美术文献及中国美术史学史。主要著作有《王曰申摹刻砚史手牍》()、《明嘉靖刻本历代名画记:景印、校记暨索引》(),译著《书法与古籍》()等。近年来学术论文散见《唐研究》《艺术史研究》《新美术》等。目前主持影印项目《明嘉靖间汇刻画论十六种》和大型丛书《中国美术古籍基本丛书》,参与德国海德堡学术院研究项目BuddhistStoneSutrasinChina(《中国佛教石经》)丛书的编辑与出版。
主要参考书目
《中国美术史》,洪再新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修订本;
《艺术的故事》,E.H.贡布里希著,范景中译,广西美术学院出版社,修订本;
《美术史的形状》(I,II),范景中主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年;
《凡将斋金石丛稿》,马衡著,中华书局,年;
《中国文化论集》,陈衡哲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年。
中国艺术的时空序列
拟招生名额:1名
研究方向简介:
可视的艺术受制于隐形的观念形态与认知体系。中国文化的特有的时空序列(如岁时物候、大小周天等)常常是早中期中国艺术的潜在底蕴与基本编码所在。重构艺术背后以时空序列为主的深层知识体系,搭建梳理可视物质形态与隐形知识体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探讨认知结构为主导来搭建艺术史阐释及叙述的新框架,并在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与二十一世纪国际学术新视野之间展开对话与互动,是本专业研究方向的主旨。
导师组:汪悦进、陈锽
汪悦进(EugeneWang)
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博士学位。年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年开始执教于哈佛大学,现为哈佛大学艺术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终身教授(AbbyAldrichRockefellerProfessorofAsianArt),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美术学院视觉中国研究院院士、研究员。曾获美国古根海姆(Guggenheim)基金会学术成就奖、美国专业学会(AmericanCouncilofLearnedSocieties)所颁赖斯康姆奖,及哈佛大学教学奖。
专著ShapingtheLotusSutra:BuddhistVisualCultureinMedievalChina(《塑造法华经:中国中古佛教视觉文化》)获日本岅本日深学术奖()。为麦克米兰出版社《佛教百科全书》艺术类主编。曾任美国国家美术馆高级视觉艺术研究所、盖蒂基金会等顾问,美国大学艺术史协会机关刊物ArtBulletin编委会编委。一度为哈佛大学文理学院网页四位首页人物之一。著述内容广泛,涉及古代生命艺术,青铜器,佛教艺术,历代书画,雕塑,建筑,版画,摄影,电影及当代艺术等方面。曾受邀于奥地利维也纳、瑞士苏黎世、德国柏林、海德堡、法兰克福、澳洲悉尼、墨尔本、加拿大多伦多、及日本九州等大学讲课。目前正在主持筹建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致力研究开发多媒体呈现中国文化时空。
陈锽
具有考古学本科、历史学硕士和中国美术史博士学位,自年起任教中国美术学院史论系,年12月至今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教授。
从事中国美术史、美术考古、世界文明考古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三十余年,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倡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早年刊发的有关佛教石窟造像、六朝石刻、南宋神道石刻等方面的论著与论文,大都直接来自于田野考察与教学实践。近二十年主攻中国古代帛画,先后出版《古代帛画》、《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专著及《从帛绘到帛画—中国古代绢帛绘画源流试探》、《楚汉覆棺帛画性质辩析》等一系列论文,尤其是《超越生命-中国古代帛画综论》一书,以55万余言和近幅图像,对帛画展开有效解读,将帛画研究推进到一种新境地,自年出版以来,已相继获得省级和国家级共三项大奖。近年学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ly/23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