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张驭寰不停歇地挖掘神州大地的古建筑珍宝,呕心沥血仆仆于古建筑研究的漫漫长途。如今,这个研究领域令中国人感到羞愧的时代终于结束了。人们从他那青丝白发、春华秋实的生涯里,可见中国老一代知识分子的赤子之心。张驭寰主持编写的《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在国内出版,并有英文版向世界发行。这部一百二十多万字、并有一千八百多张照片的大八开本著作,是中国建筑史学界第一次对本民族古代建筑技术作出的全面总结。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称它是“展现我国古代建筑成就的历史画卷”。国内建筑史学界认为:这部汇集了百余名有关专家学者十年心血的专著问世,标志着中国古建筑技术史的研究领域,结束了一个使中国人感到羞愧的时代。
这部书一九八〇年完成初稿后,样书曾在国际书展上引起许多国家建筑史专家的热烈反响,他们纷纷希望早日买到手。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和规划专家戈兰尼称赞该书代表了八十年代中国建筑史的研究水平。日本东京大学还特地邀请张驭寰赴日讲学。
在张驭寰看来,矗立在祖国辽阔疆土上的古代建筑,凝聚着古代先民和建筑匠师们的智慧,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极好见证。那些各式各样的城池陵冢,姿态万千的寺塔殿堂,堪称华夏文化中闪耀异彩的珍宝,足为世人仰止。国际上负有盛名的中国科技史权威、英国李约瑟博士早在本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在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时提到,中国人“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外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走在了前面,这使张驭寰产生了一个强烈的愿望:中国人完全有能力探究自己祖先遗留下的珍宝。五十年代初,他从东北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毕业后,便怀着这样的愿望,踏上了一条前人尚未开拓的艰难征程。
为了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建筑的特点,他听说哪里有古建筑,总要想方设法亲临,哪怕仅存破阶残恒。他每发现一处古建筑,总要从其形状、构造,年代,到装饰,浮雕、字刻,作一番全面细致的观察,详尽记录、大体勾画、多角度拍照,然后综合分析、研究。为此,他长年只身行走于荒野,险道,攀陡壁、涉湍流,有时还要登上岌岌可危的古建筑顶部。一九六二年,他在山西阳城县润城村龙泉寺一座明代古塔的第十层、四十米高处拍照时,不料倚靠的石栏杆突然坍塌,几乎丧命。
三十五年中,张驭寰的野外考察,占去了他五分之二的时光,累计行程五十多万公里。三年困难时期的煎熬,耗尽了他的积蓄,而大自然的变幻莫测和一小撮邪恶分子的为非作歹,又把他一次次推向死亡的边缘。难怪他每次上路,亲朋们总是默默祈祷,祝愿他平安归来。一九五八年,他在内蒙古七个盟奔波了一个冬夏。一次,他骑马前往伊克昭盟的一座喇嘛庙,途中迷失了方向,误入乌审召一带茫茫沙漠的深处,差点遇难。一九七六年,他在陕西考察道教的建筑群。当他涉猎华山诸峰后回返时,在苍龙岭附近的一个悬崖边,被三四个歹徒纠缠不休,险遭不测。提起这些往事,他总是笑着说:“不经经风雨,怎么能得到这么多的第一手资料呢?”
是的,张驭寰掌握的有关第一手资料之多,在我国建筑史学界中极为突出。正由于此,他得以把纷繁的材料理出眉目、形成网络。他研究历代建筑,一贯以考察实物为主,兼顾参阅文献,注重从物质生产、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等三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他认为,舍此不能正确评价出一座古建筑的优劣,更无法全面认识古建筑技术的发展规律。
自五十年代中期以来,张驭寰写出了《内蒙古古建筑》《上党古建筑》《吉林民居》《中国塔研究》《古建筑勘察与探究》等专著十二本,共计二百万字;发表了《山西元代殿堂大木结构》《元集宁路故城与建筑》《中国生上建筑的历史发展》等论文一百多篇。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出他在建筑史研究的几个方面,有一些超出前人的突破。例如,对古塔从内部构造上进行科学分析与分类,首次弄清了历代造塔技术发展的来龙去脉;总结出元代创造的“大额式”木结构技术,填补了断代建筑技术著述中宋、清两代间的空白;综合研究了历代各类城池中的交通道路、公共建筑位置以及山、城间的相互影响,指出古时引河水入城与军事防御的密切关系,这一观点,对于现代城镇建设规划和古代军事工程史研究都具有一定意义。此外,他用七年多时间精心绘制出的我国第一幅详尽,准确的《北宋东京城复原图》为研究宋史、宋代城池规划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张驭寰尤以研究中国古塔闻名。从现存最古的砖塔——北魏孝明帝正光年间(公元五二〇—五二五年)建造的嵩岳寺塔算起,国内的近万座古塔,他考察过三千多。通过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他对各时代古塔的不同平面形状,建筑材料、结构方法、空间处理,塔在寺院中的位置以及南北方塔的不同造型艺术风格,无不了如指掌。他熟知各种塔的结构特点和规律,能确切鉴定出塔的建造年代,多年来,经他鉴定而纠正了多起此类年代谬误。一九七六年,他在考察延安宝塔(原名嘉岭寺塔)时,当即断定是明代塔,后经查阅地方志,证明该塔确为明代万历年间所造,由此否定了流传甚久的唐塔说。
他对我国造塔技术的发展演进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在《中国塔研究》一书中他提出:宋代是一个造塔盛行、富于创新的时期,造塔技术不但体现出当时造型、美术装饰、雕塑绘画等艺术的重要成就,而且有效地避免了空筒结构式唐塔容易开裂的不足。它所采用的壁内折上、穿心、穿壁等结构方法,巧妙地把塔的外壁、塔梯和楼层联结成一整体,从而增强了塔内的横向力量。这是中国造塔技术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显著标志。
张驭寰这方面的研究成就,引起了地方文物保护部门的重视。许多地方修复古塔,总要请他去测绘和设计。近几年,他已在安徽蒙城、河南永城、江西信丰和景德镇等地,协助设计了五座宋塔,受到了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表彰。他在说明这一工作的意义时谈到,古塔不仅应作为历史上的建筑文物加以保护,而且还可在当前城市建设中发挥美化环境的作用。
为了培养新人,张驭寰应聘担任了中国科技大学建筑史专业研究生的指导教师。他对研究生们说:研究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规律,目的是古为今用。历代一些优良的传统技术,仍不失为现代建筑的创作基础。
用考古专家阎文儒的话说,这位出自梁思成先生门下的弟子,“对建筑界之贡献诚非一般者可比”。
本文摘编自周大平《古建筑史研究领域结束了令人羞愧的时代——记建筑史专家张驭寰》,原载《瞭望周刊》,标题为编者所加。本文为科学出版社科学人文分社订阅号——科学人文在线(kxrw_kx)原创发布,转载请保持内容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