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尼亚美 >> 尼亚美交通 >> 学者述评王洪一非洲大陆自贸区对中非合
导读
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对于中非合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对中非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形成了某些挑战。为更好地应对非洲大陆自贸区的挑战和机遇,我国应该在战略层面做好准备。
年7月,第12届非洲联盟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特别峰会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召开,会议正式宣布非洲大陆自贸区成立。会议期间,尼日利亚、贝宁两国正式签署非洲大陆自贸区协议并递交协议批准书。目前为止,除厄立特里亚外,非盟55个成员国中的54个国家已签署协议,其中27个成员国按本国相关法律程序批准协议后向非盟委员会递交了协议批准书。
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是一件与非盟成立相当的重要历史事件,标志着非洲一体化进程进入了经济整合的新时代。
首先,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是非洲对全球化发展方向的选择,非洲一体化可以被认为是非洲倡导的全球化。当前全球化发展方向出现分歧,西方国家,也包括一些发展中国家对全球化发展前景感到迷茫,反全球化浪潮汹涌,孤立主义、利己主义、霸凌主义盛行。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显示了非洲国家对全球化发展的信心,也显示出非洲国家强烈的自我认知上的改变。
其次,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是非洲面临全球经济动荡的时刻,进行的自我救赎的努力。从年以来,尤其是从年以来,全球贸易、投资、服务、金融各领域出现剧烈波动,对非洲影响巨大。非洲很多国家出现了出口下滑、外汇短缺、汇率波动、财政收支失衡、外债增加等困难,政府面临巨大压力,民生艰难。在此形势下,非洲各国放弃分歧,形成共识,在整个大陆建立自贸区,试图在全球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决定自己的发展道路,表现出在自我主导经济发展上的自信。
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对于中非合作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以下机遇。
第一,非洲经济发展将释放惊人的潜力,为中非合作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全球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显示,国家或者地区在经济发展中的聚合效应是毋庸置疑的。世界各大洲都有成熟案例,可以推导出经济蓬勃发展的必然结果。自贸区的建立,将削平各种市场制度横沟,在全大陆形成趋向统一的投资和贸易政策,释放经济发展洼地的潜力,为非洲插上经济腾飞的翅膀。如果非盟55个成员最终全部签署协议,从成员数量上看,非洲大陆自贸区将成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区,有望促成一个覆盖12亿人口、国内生产总值合计2.5万亿美元的大市场,也将成为全球面积最大的自贸区。中国是世界性大国中,对非洲最为重视的国家,也是合作成就最为显著的国家。非洲的发展,将会使得中国在各领域受益。
第二,非洲经济一体化,将消除各种割裂的经济单元,形成一个经济联合体,使得中国合作方更加便利地、更高效率地与整个非洲大陆开展合作。根据该协定,非洲各国在未来5至10年内将通过降低关税、消除贸易壁垒等方式促进各国商品、人力与资本的自由流动,进而扩大区内贸易、促成统一市场的形成以及打造区域产业链,并最终实现经济一体化。以中国自身发展的经验来看,改革开放首先统合了全国的市场。以县城为独立单元的经济发展模式让位于全国范围的统合与竞争,可以想象,如果各省各地区都有不同的税收、物流、投资政策,那么就不会出现阿里巴巴、华为这样的世界级企业。同样可以想象,自贸区将最大限度降低关税壁垒,这为商品在非洲大陆内部流通以及进出口提供更多便利,非洲大陆整体投资环境也将得到改善。整合10亿消费人口的非洲,可以助力孕育出世界级的大企业,可以预见,其中应当包括积极开展对非合作的企业。
第三,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有利于中非合作的顶层设计的实施。中国在历史上很早就形成了中央集权国家,将顶层设计在万平方公里内转化为实际行动,是中国的传统政治优势。通过笔者20多年来对中非合作历程的观察,可以认为中非合作的顶层层设计不可谓不完善,但实施过程中总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其中最大的问题来自于单项政策如何适应54个差异性巨大的国家。在非洲自贸区建立之前,非洲各国相继建立了近十个区域一体化组织,如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西共体)、中非国家经济共同体、东非共同体(东共体)、萨赫勒国家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东非政府间发展组织、马格里布联盟等。非洲的各个自贸区在成员国组成上存在重叠问题,相互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在以往的中非合作中,中非制定的政策即便不断完善,但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在众口难调的现实条件下,中国对非的地区间合作往往面临着愿景高但落实难的问题。随着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非洲一体化的机制更加统一和完善,便于中非合作的各项政策在全大陆的落实,有理由相信,今后中非合作的顶层设计能够更高效地落地实施。
当然,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也对中非合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甚至形成了某些挑战。
第一,对中非合作的统筹规划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长期以来,中非合作在实践中更加重视国家间的双边合作,一些全局性合作项目的落实,往往通过具体国别来落实。在以往的合作模式下,中国对非政策往往是框架性的,具体合作项目和举措往往体现在双边合作中。随着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中国开展对非合作应该更重视全大陆效应,中非双方需要以全球视野来统筹和规划两个大陆间的合作措施。一些全非性举措的制定,应该更加丰富而具体。
第二,中非合作的试错空间将受到压缩。在与单一国家间的合作过程中,有些工作失误也可以在较小范围内较快纠正,修正错误的成本较低。但在与整个大陆间的合作中,实施良好的政策会惠及全大陆,实施失误的政策将产生更大影响。因此,在非洲大陆自贸区成立后,在中非合作的政策制定和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双方更加重视事前调研和效果的预评。
第三,利用区域和国家差异来实现投资和贸易优势的状态将不会持续太长时间,这对务实合作的具体实践者,也就是金融机构、投资人、贸易商、承包商将形成很大挑战。由于国家间的政策壁垒,在不同国家进行同类投资和贸易的企业不会产生竞争,如在埃塞投资纺织品加工,可以不考虑在南非的投资者竞争,但在非洲大陆自贸区成立后,中国在非洲不同国家的同类贸易和投资项目将会形成优胜劣汰的局面。在此情况下,需要中国政府对中非合作主体进行主动约束和指导,避免出现同业恶性竞争。
第四,非洲大陆自贸区的建立到完善,不会一蹴而就,中非合作要充分估计和应对自贸区建立过程中出现的阶段性变化,过于高级的合作模式往往需要等到合适的时机才能推出,提前或者滞后都将陷入困境。因此,对于非洲一体化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的准确评估,对于开展对非经贸合作将至关重要。以电子商务为例,目前非洲市场割裂,政策壁垒多,物流条件差,短时间内抢占整个大陆市场的战略规划是不切实际的。虽然当前非洲大多数国家已经提交了自贸区协议批准书,但形成电子商务统一市场所面临的困难远高于实体贸易同一市场。因此,中非电子商务合作仍然需要针对区域性市场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
为更好地应对非洲大陆自贸区的挑战和机遇,应该在战略层面做好准备。
第一,应该尽快明确非洲一体化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关系定位。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一体化是非洲倡导的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倡导的全球化,双方应该寻找中国和非洲在全球化战略中最大公约数,让非洲的梦想和中国的梦想共同促进,共同实现。
第二,虽然中国和非洲都确立了应对全球化的战略,但全球政治经济形势对中非合作的冲击仍不能低估,中非合作的各项工作都应该充分考虑外部变化的影响,过于激进或者过于保守的政策都将不利于双方共同应对困难局势。
第三,中非合作的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要有配合,有继承也有创新。中非合作的举措中,不可能全部都是创新性的政策。应该重视行之有效的长期政策,发挥好已经存在的战略对话机制和平台的作用。
(来源:“中国投资参考”后天的白癜风遗传吗白癜风怎样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jt/16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