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Lemaire首次合作的中国艺术家,为什

发布时间:2022/7/5 14:31:14   

艺术家林延??李木子

“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纯粹地、诚实地做一件无目的性的事,试图在主流社会中说出这种态度存在的意义。”

林延一直都是这样做艺术的。年出生于北京艺术世家的她,深受祖父母厐薰琹、丘堤和父母林岗、厐壔的影响,他们都是中国现代艺术先驱人物,始终鼓励着林延尊重自己所爱,坚持我行我素的表达与真诚待己的人生态度——“有一句说一句,没有就不说”。

在自由的艺术家庭氛围中,林延得以无所顾忌地发挥着自己的才能,从油画到大型的装置艺术,林延在包罗万象的中国当代艺术家中独树一帜,用单纯简明的独特语言平静地表现着对于人、自然和文化的生命力与美。

林延拥有着开放的视觉语言,多年游走在中西文化之间,从绘画到以宣纸为主要材质的艺术创作,她通过中国古代文化独有的厚重感,拓展了当代艺术的审美领域。

年,在完成中央美术学院的油画教育之后,林延选择了来到巴黎的国立高等美术学院绘画材料研究室,而后于美国宾州布鲁姆斯堡大学视觉艺术系取得硕士学位,年后主要生活和工作在纽约。年代开始,林延利用自己对艺术材料科学与艺术之间的互动关系的深刻理解不断拓展艺术语言工具的边界。

PainofLove,Oiloncanvaswithwood,37x44in.

大约从年开始,离开架上绘画后就一直研究西方艺术材料的林延开始持续使用中国的宣纸进行创作。林延单纯的创作材料选择反而探讨了艺术材料的更多可能性。宣纸的自然属性赋予了其天生的多样性,文化属性赋予了其无法替代的厚重感,通过对其的复杂组合,林延使这些属性得以展现,“单纯”的选择是具备讨论可能性的丰富层次,是其创作思维的演变和突破。

林延用“独自在工作室从一幅作品到另一幅作品走的步伐”来度量这些改变,这些步伐是她“扩展审美领域,探索新的视觉经验的轨迹”。

《知止》素描、宣纸装置,xxcm.纽约熨斗大厦艺术空间

“我把薄如蝉翼的手工纸的肌理做得像钢铁般坚硬的感觉、层层剥落的时间感;过一段又极力想还原纸本身的生命体,不做任何处理。”

年,林延意外发现层层白色手工纸在日光作用下的丰富变化,之后引出一系列利用展厅灯光的装置作品—-《天》系列。

林延,天(局部),墨、宣纸,××cm.

这样在不断发现与实验中做别人没有做过的形式令林延激动,通过创造宣纸与各种空间的交互,林延让艺术材料的语汇表达内容丰富了起来。宣纸在林延的演绎下,形成了极富重量感和层次感的形态,光影波动又带给作品丰富的细节,让自然质感跃然于观者心中。就如看到作品的人自发而生的美学体验和生命思考,纸张和光也在呼吸、自由、随意地生长。

林延的系列作品《天》被澳大利亚白兔美术馆收藏,这一纸与光充分结合的作品,是纸张的一次自由表现自我的机会。自由的感觉一直存在于林延的作品精神之中,这和中国哲学中意境的感念不无关系,如我们欣赏中国艺术时更能体会宽阔自由的气息一样,林延称正是“中国绘画理论中墨分五色的传统,和平静的心境拿捏准作品中的度,为调动观众自身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留下空白。”

林延在年NYC个展现场

这样的艺术作品创造着丰富的情感氛围,让观者不由自主地从事物的形态和属性去探究其所代表的人的行为和思想的含义,从而达成审美与思辨的过程。有时人们又利用想象,即知觉与表象的功能,以错觉或幻觉去感受这些知觉中的表象,如光如水、纸如砖,不断扩大着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取象。这种看不到摸不到的东西大量存在于林延的作品中,她直言“我不会为以文字形成的观念拿材料直接做图解说明,所以我作品中难以找到具体所指,每人对作品有各自的诠释。我试图以最精炼的形式让观众不假思索便可感知。运用无处不有的阴与阳相互作用、产生活力的基因。”

“不假思索便可感知”正是艺术作品中最可贵的自由所在,这也使得林延的作品从不试图表达特定的观念与立场,而是依靠视觉语言将内容保留在观者的思维想象中,将思考的自由还给了他者。

系列部分作品

系列是在年初始,冠状病毒的全球爆发时期,艺术家面临灾难、生死,人类文明进程等问题的思考,在自己的工作室回归内心日志式的创作。林延希望透过这些小画,观者也能感受到自己内心的自由。

做艺术的态度也是林延过人生的态度。林延一直强调自己喜欢简单的生活方式,我们问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呢?她答道“淡泊名利,物质要求简单,顺其自然的生活方式。没啥压力。”而提到创作,她表示“作品有时间就多做点,没时间就撂下。”提到跟艺术市场的关系,她则表示“和跟外面艺术圈的关系比较松散,走在边缘的路线上。”这样的理念也贯彻在林延的穿着这风格上,她多以简朴、舒适的衣着为主,享受黑白灰色调并以棉、麻、丝材质的服装为主。

这个月,林延简单自由的态度与北京DoverStreetMarketElephantSpace知音相遇,在这里和品牌Lemaire共同推出了名为《北京门道》的艺术装置。

“门道”以北京城市景观中的门窗为灵感,展示了悬挂置于大象雕塑周围的宣纸门窗,同时Lemaire秋冬系列成衣悬挂于门窗周围。

林延表示“我初见这个品牌的时装时就很对路子。“北京门道”欢迎他们,按北京话讲是遇到知音相互看门道的意思。”关于此次合作的初衷,Lemaire品牌设计师ChristopheLemaire和Sarah-LinhTran也表示:“某种程度上,林延的作品与我们对服装的思考相契合——服装即是通过多层布料叠加形成的一个简易并能够供人休憩的家。”

左滑查看装置细节

正如林延所说的,不管是艺术家或设计师,都在借由创作表达着对人性的尊重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二者的合作是在拓展着人们对美的认知边界,并鼓励着人们对追求自己渴望的人生充满自信。

林延在DSMB《北京门道》装置前

林延的自由、简单不断地为人们带来忙碌喧闹的生活之外的思考空间。年,林延开启了她的公共艺术新项目《希望重生》。这一新项目直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邀请人们在作品中静观其身,忧思于当下的生存环境。这一系列作品中的《天权II-无归》正在香港狮语画廊的林延个展中展出,在这次的《无归》展览中,林延借机新冠疫情,开启了对于生活价值观的深刻探讨,我们如何生活?如何与自然相处?我们如何与自己相处?

林延《无归》个展现场

然而林延表示“比起文学家、工程师、科学家,我并不认为视觉艺术能解决实际社会问题。我们能做的可能就是纯粹地、诚实地做一件无目的性的事,试图在主流社会中说出这种态度存在的意义。”

这再一次证明了林延与其艺术作品中包含的自由性,对于现实问题不断地本质性地诘问与探讨是关于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自发性的思考,它不具备目的性,既不是一种自我吐露,又不是一种凝固的观念,而是一种较为发达的隐喻或一种非推理性的符号,它表现的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具有生命力的意识本身,它默默无闻地、潜移默化地、细水长流地发挥作用,正如林延所说“我试图以宁静美的力量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无论是愉悦还是忧伤,具备这样的感受能力希望能把我们带出迷茫与混乱。”

撰文:魏文璐JayneWei

编辑:林莹

部分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jj/230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