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眩晕病例网络会诊四

发布时间:2021/11/1 15:34:15   
白癜风的药 http://pf.39.net/bdfyy/jdsb/191003/7509460.html

(四)眩晕的诊断和治疗的对话

挑战教科书,鉴别眩晕(颈椎病/耳石症)的几个问题:

1.如何鉴别眩晕(颈椎病/耳石症)?

2.半规管里以淋巴液为主,眩晕和耳"石"是否一定有关?

3.耳石症是否一定有眼球震颤,颈椎病伴眼震一定是耳石症?

4.耳石症是否必需用手法复位"石归原处"?

5.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那么重要吗?

6.耳石症能自愈吗?中医针灸手法有什么优势?

欧阳晖根据黄声老师和骨伤针灸专家讨论总结。

年6月30日

全晓彬:

这几天为了准备这个内容,查阅了些资料,请教了耳鼻喉科的同事,发现有些认识是错误的。所以非常感谢欧阳老师,让我对这个病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我想从我临床治疗的角度讲一下自己的体会。试着回答黄老师和欧阳老师提出的问题,讨论耳石症是否存在。

治疗主要是采用耳石症复位手法。

后半规管耳石手法复位:应用Epley法手法复位。按下列步骤手法复位:第1步,让患者坐在床上,头向患侧旋转45°。检查者在其背后扶头,让患者快速仰卧并悬头30°,患耳向下,在此位置维持2~3分钟;第2步,将头向健侧转90°,保持头位2~3分钟;第3步,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维持此位置1~2分钟;第4步,让患者头部与身体保持同样的角度,侧向坐起,然后头转向正前方,停留3分钟。

水平半规管管型的复位方法:我是采用翻滚复位法。患者仰卧位,如果是右侧水平半规管耳石症,就让他先头向右侧转90度,出现眩晕和眼震。停留3分钟。头向左转90度,停留3分钟。然后再向左转90度,停留3分钟。最后再向左转90度,停留3分钟。总共是转了度,每次转90度,停留3分钟。最后患者处于俯卧位,然后让患者向背侧坐起,停留3分钟。

水平半规管嵴型要先复位到管型,然后再按管型复位。嵴型的比较少见,我大概只遇到几例,不过效果都不错。

耳石症的诊断是:做检查时,如果患者主观的眩晕和眼震同时出现,确诊。如果只是主观的眩晕,而没有眼震,是可疑。如果两者都没有,排除。

耳石症检查时有几个特点:第一是眼震有迟缓性。检查动作到位后大概几秒到10几秒,最多半分钟内开始出现眼震。第二是眼震持续几秒到半分钟基本上都会停止。(有个别的会持续几分钟,但也都会自行停止)。第三眼震的出现跟眩晕是同步的,我临床上看着眼震可以告诉患者现在晕或者不晕。患者的感觉是一致的。第四个眼震有疲劳性。某一个方向的诱发出眼震,停止后,回到原来位置,再做同一个动作的检查,眼震会减弱,多做几次后会消失。眩晕也同步减弱或消失。

复位成功后,半小时后检查(为了排除疲劳性),或第二天检查,眼震消失,眩晕同步消失。但有少部分人会遗留昏沉沉的感觉。

1.如何鉴别眩晕(颈椎病/耳石症)?

全晓彬:耳石症眩晕,发作时会出现天旋地转;颈性眩晕多为头晕症状,一般是头昏沉的感觉。不过也碰到极少数颈椎病引起眩晕的,正骨后消失。耳石症伴眼震,颈性眩晕没有。如果是颈性眩晕伴眼震,眼震的形式应该跟耳石症不一样。耳石症的眼震,是在特殊体位检查时出现,而且跟眩晕同步。有延迟,而且半分钟左右能消失。有疲劳性。耳石症为躺下起来或躺床上转头时晕,直立位一般不晕,颈性眩晕直立位时可晕。耳石症是阵发性的,发作有一个延缓期,发作后固定体位半分钟内一般会停止,颈性眩晕没有这个特点。就我临床实践来看,我是认为耳石症是真实存在的。

欧阳晖:典型的耳石症诊断还是相对明确的,针对性的手法复位即时有效。但典型的病症只见于教课书。临床大多数病症是不典型的,混合型。

全晓彬:我遇到的耳石症大多数是典型病例,不典型的不多。

江山红:如果按耳鼻喉科理论上去评估鉴别后,诊断为是耳石症,我习惯把Semont和Harvey二种方法都操作一次,经验是大部分患者在五个小时左右症状会明显缓解。从临床上见到不少有效的例子,而且重复性也强。但是有两个例子令我对其机理产生怀疑。一个诊断为耳石引起眩晕的患者,早上来我诊所实行了耳石复位。下午下班时无意中与见习生讨论,才发现自己不小心把左耳石症做了右耳,操作与诊断左右相反了。立即打电话到患者家询问治疗后情况,患者回复说如我预计五小时后,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另一个患者常常眩晕,她在google上自我诊断,认为耳石症。她自己不会评估左右,用Epley的方法自行左右各做一次,几个小时后可以缓解,连续三两天,可症状消失。

2.半规管里以淋巴液为主,眩晕和耳"石"是否一定有关?

全晓彬: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干扰了半规管里淋巴液的流动,从而刺激了毛细胞,产生眩晕。因为这个眩晕和眼震只有在特殊体位下才引出的,或者说最明显,所以我觉得用了耳石的活动解释还是比较合理。

黄声:耳石症,本身是根据规管功能引出了"石"的机理。关健的是没有真正在活体上做过实验,可以说规管的淋巴液的压力或炎性聚合物如上皮细胞,吞噬细胞,化学物质都有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欧阳晖:我前面提到过,头后小直肌和硬脊脑膜中有肌肉筋膜桥联系。头后小直肌在此处肌梭密度高,可能作为本体感受器起作用。除了疼痛,对平衡也很重要。枕下肌群的细小肌肉,接受本体感受器的信号,产生微小动作,有利于头部位置的精细调节。保持头颅和大脑的稳定性,枕下肌群与眼和耳一起,在平衡和姿势控制中起作用。不典型的眩晕,通过颈椎手法治愈的原因,可能就在于此。

3.耳石症是否一定有眼颤,颈椎病伴眼颤一定是耳石症?

全晓彬:典型的耳石症是一定有眼震的。这是耳石症的诊断标准。眼震跟眩晕是同步的。耳石症只是特殊体位引起。颈椎病伴晕伴眼震,如果不是耳石症,做耳石症检查是阴性的。因为我临床碰到大量颈椎病伴晕的患者,如果怀疑,都会做一下耳石症的检查。检查阴性的,按颈椎病治疗一般效果都挺不错。

黄声:这是定位性眩晕症的规律,并不能说明耳石在半规管里活动,而且通过旋转颈部牵拉相关纤维而改变液压对感受器的压力。耳管内谢代物或炎性物都能对眩晕感受器刺激产生挛缩而产生症状,这也是一种说法,也很合理。

全晓彬:耳石症是一个假说,虽然临床也碰到一些不典型的或疑似患者,但是临床上典型的耳石症患者跟书上描述的完全符合,所以我认为这个假说基本成立。

有几点比较难解释。典型的耳石症特殊体位检查时会出现眼震。耳石症检查时有几个特点:一个是眼震有迟缓性。检查动作到位后大概几秒到10几秒,最多半分钟内开始出现眼震。第二个是眼震持续几秒到半分钟基本上都会停止。(有个别的会持续几分钟,但也都会自行停止)。第三眼震的出现跟眩晕是同步的,我临床上看着眼震可以告诉患者现在晕或者不晕,患者的感觉是一致的。第四个眼震有一个疲劳性。某一个方向的诱发出眼震。停止后,回到原来位置,再做同一个动作的检查,眼震会减弱。多做几次后会消失。眩晕也同步减弱或消失。

黄声:有眼颤的患者,不一定与眩晕有联系,有昡晕有眼颤的也不一定是耳石症,很多患者本来有眼颤,只要凝视五∽10秒,就会眼颤,但没有症状。

全晓彬:耳石症的诊断,其实主要是靠眼震来诊断的。特殊体位引出眼震和眩晕才能确诊为耳石症。同时,不是这两个动作引出来的,而是自发性的。另外,手法复位时,根本不用什么技巧,不管你胖瘦高矮男女,只要按照规定的角度转过去,就可以了。甚至我现在太忙了,都是摆好体位让家属固定住头部,效果一样。而不同半规管只要按眼震和检查体位判断出是哪一根半规管,选用这个半规管的复位方法大部分都能成功。而且每一个半规管复位手法都有好几种,动作完全不一样,但只要是符合耳石的原理,效果都挺不错。虽然耳石症是个假说,但如果假说跟事实这么符合,完全能够解释掉事实,我觉得基本接近事实了。

黄声:耳石症到目前为止仍是在推测,不复位也能缓解,针刀,针灸,服中药,做手法却能达到缓解症状,说明"耳石"存在作"怪"并不符合临床要求,就像中医复位方法斜扳法治疗腰挫气,即中医的"挫气",西医说的小关节挛乱。那又与"耳石"复位无关了,因为自己会好,又不存"石"的病因了。

欧阳晖:如果眩晕病人引出眼震,耳石症可以确诊。有眼震不一定是耳石症。颈椎原因的没有眼震。颈椎病人见眼震,应该伴有其他引起眼震的疾病。

4.耳石症是否必需用手法复位"石归原处"?

全晓彬:不复位,有一部分患者症状,也能慢慢消失,但复位成功的话,会当场消失。我没有试过,用针刀,针灸,中药治疗耳石症。但我试过正骨治疗无效。这有两种可能性,一个可能真的不存在这病,另一个可能,针刀等治疗的本身就不是耳石症。

黄声:五官科有人快速旋转颈椎类似正骨也同样有效。

全晓彬:快速旋转颈椎,并不是起到正骨的作用。而是上面我没有介绍的那种。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型,他有时候会粘附在那里掉不下来,会引起比较严重的眩晕,和炎症,所以通过快速的晃头把它掉下来。

黄声:正骨手法,术者水平参差不齐,颈椎病手法有数十种,你学,我学,他学都不一样。

全晓彬: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医正骨类是比较难学的,都要经过比较久的训练,才能够达到比较好的疗效。而且个性化很强,不同的病人角度都不一样。但这个病他根本没那么麻烦,你只要角度正确了,任何人都可以操作,疗效一样。我摆好体位让病人家属拿住,效果一样。水平半规管更简单,我在电话里指导他家属做了,效果就一样了。

5.眩晕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那么重要吗?

全晓彬:诊断和鉴别诊断肯定很重要,不管什么病都一样,不然我们怎么治疗呢。

欧阳晖:中医上,异病同冶,针对症状,辩证施治,也有效。治疗上,以辨别症状为基础的中医治疗,不受疾病诊断的限制,而且方法手段可谓丰富多样。

全晓彬:有道理。

欧阳晖:精确的(西医)诊断,虽然不能制约中医的治疗,但是明确的诊断仍是非常重要的,不仅可以指导治疗,估计预后,最关键的还是避免失治误治!

6.耳石症能自愈吗?中医针灸手法有什么优势?

全晓彬:有一部分耳石症是可以自愈的,请教了耳鼻喉科的同事,认为可能是耳石自行复位了或者是粘附在半规管里没有活动了,所以没有症状。当然这也是假说。但是如果手法复位的话,会当场消失。耳石症如果不治疗,三周左右,慢慢就能缓解掉。不过也有很多患者,反复发作。我遇到最久的是反复发作了大半年,经过两次手法复位后消失了,随访三个月没有再发作。我没有采用针灸治疗耳石症。

黄声:耳石症能够自行缓解,手法,针刀,针灸,中药加速自愈能力。

欧阳晖:总的来说,人体有很强的自我代偿,自我调整和自我修复的能力。各种治疗方法,实际都是激发和加速这种自愈能力。各类头痛眩晕和枕下肌群的紧张,循环加剧,枕下肌群主导了这个恶性循环。针对颈椎(病)的针灸和手法治疗,或多或少地缓解了颈部肌肉的紧张,从而减轻了因此而导致的眩晕头痛等头部症状。整脊手法在结构上重新调整了颈椎,针灸在其他方面激活了人体。针灸整脊结合,事半功倍,疗效倍增。

欧阳晖:针对枕下肌群,针灸整脊治疗头痛眩晕。

各类头痛眩晕都会有枕下肌群的紧张,反过来,枕下肌群紧张引发或加剧头痛眩晕的程度。枕下肌群在这个恶性循环中是主角。头后小直肌和硬脊脑膜中有肌肉硬膜桥联系,头后小直肌不适当地作用于硬脑膜时,可能引起头痛。此处头后小直肌高密度的肌梭,推测这种肌肉作为本体感受器起作用。除了头痛,会影响平衡而导致眩晕。这儿也正是督脉进入大脑的风府(DU16)的位置。对枕下肌群解剖结构的精细解析,有助于明确诊断,掌握病机和指导治疗。

中医治疗的优势在于不单纯依赖仪器检查的结果。无论什么原因引起的头痛眩晕,解决枕下肌群紧张的这个主要矛盾,对症状缓解都即时有效。同时,激发和加速人体的自愈过程以解决病因。针灸整脊,活动拉伸,精确诊断,整体治疗。针(刺)对枕下肌群安全有效。先针后整,针后枕下肌肉已松开,手法在骨节得以轻巧实施,通常不强行整复。

颈椎的整复手法繁多,多数的意外可能是颈椎的旋转扳法(cervicalrotation)掌握不当造成的。上颈椎,即寰枢椎和枕骨的整复时要特别要注意。整复上颈椎需要一定的技巧。没有太多经验的医师不必去追求整复寰枢椎。针灸松解枕下肌,直接有效。如果熟悉解剖,明白针下组织结构,相较整脊手法更安全。枕后隆突之下,在风府(DU16)至风池(GB)一线,触诊紧张压痛点,取穴进针1-2寸。针灸深刺时,特别注意避开椎动脉。针尖向枕骨方向斜刺。头枕部的点穴,一指点压法集中而深透,四指托牵法柔和而持久。针刺穴位取用后溪(SI3),昆仑(UB60),太冲(LV3)。针灸伴头部活动:点头,即低头抬头,前后屈伸运动;摇头,左右旋转运动;摆头,左右侧屈运动。枕下肌的拉伸,包括双手托枕拉伸和托枕压颏拉伸。

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dc/2211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