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尼亚美 >> 尼亚美政治 >> 柏林空运生死创新,你的第二道题怎么做
企业家是永远能在混沌中坚定方向,永远能在困苦中找到光明,永远能在理性悲观中依然树立理性乐观的人!——他们不止是会眺望和做判断的人,而且是还会坚决做出积极而建设性行动(哪怕是绝对冒险),直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人!
文:中外管理传媒社长、总编杨光
当年已进入农历夏季时,中国企业界却强烈感受到了“冬季”的严寒。
眼下,5月宏观数据能否维持为“正”,已是紧迫挑战。而且,或许才开始。这个“冬季”有可能比这个夏季,更长、更烈。再往后,当原定“明年”在中国举办的亚洲杯足球赛,已直接被提前取消后,也许我们的企业就真应像中国男足一样,着手更远期的期待了。
企业家专属的“虽然,但是!”
作为微观企业,普遍面临重压与迷茫。看起来无能为力。
年春疫情骤起,那时只是苦了一个武汉却保全了全中国。但当今年春夏的苦,相继在深、沪、京事发时,它们本身就意味着全中国。要么你的工厂在那里,要么你的客户在那里,要么你的原料在那里,要么你的物流在那里,要么,你本人就在那里……
作为微观企业的掌舵人,普遍面临更大的重压与更深的迷茫。但他们,看起来并非无能为力。
企业家是什么人?企业家,和科学家、评论家、留言群众最根本的不同,在于:企业家是永远能在混沌中坚定方向,永远能在困苦中找到光明,永远能在理性悲观中依然树立理性乐观的人!——他们不止是会眺望和做判断的人,而且是还会坚决做出积极而建设性行动(哪怕是绝对冒险),直到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人!
如果说官员的底层逻辑是“既要,也要”,那么企业家的底层逻辑就是“虽然,但是”。
您一定想到了创新。从熊彼特开始,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就是创新。但艺术家也创新,王羲之和梵高,都有创新。只是,艺术家可以只对个人的性情与风格的追求负责;而企业家必须要对组织的安危和社会的贡献负责——创新的初心和使命,截然不同。
但企业家精神,不一定只属于企业家。所有具备这种为了社会乃至人类福祉而不断创新的人,不管是否经商,都具有企业家精神。进而,这些“似非而是”的精神,自然又可以回哺和启发我们更多企业家——比如一些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人。
静默清冷的春夏之寒。
西柏林:“一个鸡蛋、一个土豆都进不去!”
当今年的“俄乌战争”依然焦灼却又撕裂人类时,我们有必要回过头从一清二楚的历史中,找到我们需要的“能量”。比如,柏林空运。
当我们根红苗正的群众回忆-年时,能想起什么?当然是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三大战役”。稍微涉猎多些的朋友,会知道欧美率先开始了“冷战”。“冷战思维”当然要不得,但“冷战”本身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冷血”。比如:柏林空运。
“柏林空运?没听说过!”——欧亚大陆另一头70多年前发生的事,大陆这一头现在知道一下,也不算太晚。
年,法西斯“轴心国”战败投降。其中德国最特殊,被盟军分别占领和托管。苏联占领德国东部,美英法占领德国西部。美英法三个国家占领德国首都柏林总面积的54%,辖区有万人口。而苏联一国就占领了柏林的46%。可以说,柏林完全处于苏军掌控之下。于是,欧美盟军占领的西柏林,就像梵蒂冈一样,成了西德嵌在东德的一块飞地,四面环敌。
四面都是东柏林和苏军的西柏林“飞地”。
之前反法西斯联盟同仇敌忾时没有问题,但当各怀异志甚至剑拔弩张时,一系列麻烦就爆发了。特别是在东西方阵营交汇的德国,又特别是在政治意义巨大的柏林。
当时全球共产主义运动正处于高涨期,苏联面对自己嘴边这块从地理和价值观上的双重“飞地”,感觉既碍手碍眼又唾手可得。所谓碍手碍眼,在于当时东西方阵营在铁幕冷战下已经情同水火。而所谓唾手可得,不仅是苏联在地理上优势明显,更在于苏军在柏林至少5:1的军事优势是碾压级的。因此,当时苏联认为让西柏林就范,根本不需要动枪动炮,只要一个“困”字,就够了。
年4月,认为饱受西方冒犯的苏联,开始拦截运往西柏林的物资。6月24日起则升级为公路、铁路、水路全方位“封城”。西柏林百姓所需的所有基础能源、所有生活物资,一概切断。为此斯大林留下的一句名言是:“让一个鸡蛋、一个土豆都进不去!”
入夜便一片漆黑的西柏林,缺电,缺水,缺气,缺煤,缺食物,缺药品,几乎什么都缺,且一个月后就会告罄。全城陷入了巨大的恐慌。眼看着,西柏林已如瓮中之鳖。面对“现实”,似乎除了缴械,把西柏林拱手送给苏军,已别无选择。
但是万万没想到,后续事态并非如此。
“如此”到完全相反,不止改变了西柏林人民的命运,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半世纪的战略格局,并在年诞生了一部非常精彩的史诗级电影。
在废墟与封锁重压下,团结一致、不屈不挠的西柏林市民。
克莱:“空运补给西柏林!”
封城那一刻,所有的压力都在西方盟军一边。城外围困者无所谓,城内老百姓无所依。当时美军驻德司令官卢修斯·克莱将军,面临着一个“撤”还是“守”的两难选择。
“撤”,就是投降放弃。不仅总统杜鲁门不准他撤,自己也不甘心弃民于水火而一撤了之。但“守”,没有一个人告诉他该怎么“守”,包括“老板”杜鲁门。
唯一的守法,就是从外部运输物资。而途径,只剩下了空运。
显然,满足西柏林万人的补给需求,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光最基本的生活物资,一天就需要吨。加上取暖和照明,及工业需求,每天至少需要吨物资——也就是说,不到2分钟就要起降一架载重2.5吨的C-47运输机,而且还要是24小时不间断地全天候运输。当时,西柏林对外可用的空运航线,只有连接汉堡、汉诺威、法兰克福的三条。驻欧美军一开始也只能派出架大型运输机,英国人也只有约20架——完全不够用。而且西柏林只有平方公里,空域很窄,飞机起降次数也会严重受限。
无论怎么算,要长期养活万人所需要完成的物资空运任务,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斯大林就在等着看西方人的笑话:我倒要看看你们能飞多久!况且,后面还等着一个让拿破仑和希特勒都折戟沉沙的严寒冬天。
用一个“将在外”的大胆决定,改变了半个世纪欧洲格局的克莱将军。
怎么办?克莱将军在苏联封城当晚,就召开多方紧急会议,并当晚就拍板做出了一个看似未被授权且史无前例的勇敢决定:“空运补给西柏林!”
这是一个风险巨大的决定。不仅仅在于困难巨大、付出巨大,却大概率依然会灰头土脸地失败,更在于还有可能小概率引发无法承受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但他坚定地认为:这一切都值得!为了战略,值得;为了民生,也值得;同时手握原子弹,震慑有底。
于是6月26日,即封城两天后,克莱将军就命令美国空军派出由架运输机组成的空中运输队,满载物资飞抵柏林-坦佩尔霍夫机场。西柏林军民绝处逢生,欢呼的声浪让飞行员都忍不住流下了同情的泪水。
盟军24小时不断地空运,不仅化解了战后双方的敌意,更赢得了孩子们对和平与文明的信仰。
杜鲁门:“不可能?那就简单了!”
但接下来,就轮到“老板”做决定了。
克莱将军万里之外的“一夫之勇”,给美国总统杜鲁门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否决克莱?不仅会失去西柏林,还会失去德国,乃至失去欧洲,失去的也不止是疆域,还包括人心。而支持克莱?不仅前述风险极大,失败概率极高,而且国内舆情也不干:“为什么用我们美国人的血汗物资,去帮助那些我们刚打败的纳粹小崽子?”再接下来,国内大选在即,他这样做还能连任吗?
在椭圆形办公室里,全体班子共同坚定地“告知”看向窗外的总统杜鲁门:我们所有人和所有专家智库,经过反复分析后,都一致认为克莱这样做,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听罢,杜鲁门转过身来,说:“既然所有的专家都认为这件事是不可能的,那这事就简单了……”他顿了一口气。估计所有参谋都松了一口气,而所有读者都叹了一口气。
但接着,杜鲁门缓慢而坚定地说道:“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统帅者一锤定音。
杜鲁门:“我们最擅长的,就是把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
而这理由,听来竟如此“奇葩”。但想来,在最复杂和最困难的局面下,不论杜鲁门,还是克莱,还是我们的企业家,所责无旁贷“需要”的,不正是“这样”的决策吗?为了长远战略,为了初心价值观,在底线可控下,敢于冒险与创新,本就是卓越的最高决策者,需要和必须去具备的。
做决策,包括的无外乎是“谋”与“断”。但真正必须由决策者担当的,只有“断”。“断”,看似最简单——智囊可以包罗万象海阔天空穷尽一切地“谋”,“断”就是一句“Yes”或“NO”。但“断”也是最艰难的,更是最重要的。因为,“断”的背后,不只是判断,更是带着责任冒着风险去判断,并承担一切。
因此,杜鲁门这句反常的“简单了”,恰恰是最“不简单”的。
更令人唏嘘的,是其背后所彰显的组织能力自信。这份自信不只是一种对过去客观认知,更是进而上升到了对未来的信念,和超时空的信仰。诚如最近华为在面临西方重压时,任正非那句:“除了胜利,我们别无选择!”
由是,整个组织的“全部机器”就此开动。
特纳:“最快的方案是什么”之后……
决策,必须匹配执行;决策的正确,必须仰赖执行的创新。
而执行的过程,才是更残酷的。
空运开始时,美英法三国确定的运输目标是每天吨。且不说这与西柏林的需求相差甚远,即便是这个及格目标,克莱将军当时所能调动的运输能力,也是达不到的。
事在人为。只有找对人,不可能才能变成可能,伟大才会变成现实。
杜鲁门这时想起来一个人。那就是威廉·特纳中将。对,就是那个在中国抗战期间奇迹般组织起同样“不可能”的“驼峰航线”,飞越喜马拉雅雪山,为中国军民运输抗战物资的传奇人物。美国人决定由他来辅助克莱将军,完成这个全新的“不可能的任务”。
特纳将军用真正的创新精神,在欧亚大陆的两端分别创造了驼峰航线和柏林空运两大民生奇迹。
特纳将军到达西柏林之后,马上就召集当地各方开会研讨。主题当然就一个:怎样快速提升西柏林的空运能力?
这时,他双手撑着桌子和桌子上的空路地图,英气逼人地问西柏林的部下:“伙计们,我们现在只要不断去思考两个问题。第一个:在当下条件下,你们认为最快的方案是什么?”
所有的决策者和执行者,都会很容易理解这个问题,特别是一个新帅围绕老大难问题面对老兵时。但是,最关键的是接下来的“第二个问题”,我们想好应该或可能是什么了吗?或说,我们猜想的,和特纳将军接下来问的,是一样的吗?
这时,特纳将军也是顿了一下,继续问:“第二个问题,就是:更快的方案是什么?”
意外吗?前面既然已经探讨了“最快”,何以接下来要探讨“更快”?当然也许有朋友会想起一句口水话:“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是,靠这种华丽口号,是不会真正解决我们执行中的现实难题的,甚至水花都很少。
这里,其实有几个潜台词:第一,目标是确定的,不容置疑。第二,必须完成目标是确定的,不容置疑。第三,已然采取的措施,都不足以完成目标,不容置疑。第四,脑子里能想到或马上就能想到的措施,也同样不足以完成目标!也是不容置疑的!
这就是我们所有企业都念念不忘的:“创新”!
创新是什么?绝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实现的,否则就不是创新,或要攻克的难题也就不需要创新。创新难就难在:第一,我们是否能把自己目前心智下的“所有”都想到?也就是把自己认为的“边界”找到?第二,我们是否能斩钉截铁地意识到,越是迎接严峻的挑战,我们之前边界里的“所有”,越正是阻碍创新的“桎梏”与“羁绊”?
换句话说,第一我们必须先认知到我们的边界与局限,第二我们认知到我们必须先打破这个边界与局限。
基于此,我们才不会随便两手一摊地“躺平”,才不会轻而易举地“创旧”,而是生生“逼”出我们真正需要且能真正克服困难的“创新”!
特纳将军在远东战场上就是这样做的,于是他实现了“不可能”的飞越雪山运输物资支援中国。但是,所有的创新都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当时,以飞机的性能,飞行员的经验,和雪山高原的险恶而依然果敢飞,导致了失事频频。以至于后期“驼峰航线”飞行员,都不用地图导航,可以把沿途失事飞机残骸刺眼的金属反光,直接当作路标!
这一次,特纳将军再一次“逼”出了自己和团队所有看似不可能、更从没想到过的创新之举。
比如,他看到高墙上的层层铁丝网,就忽然想到了虽然航道宽度有限,但是纵向空间依然可以大大拓展。为此,后来特纳将军实现了让同一航道内多达上下5层的飞机同时飞行,而每层的上下间距居然只有不到米!这一空前之举,等于提升了5倍的运输效率!
用流水线思维与精准执行共同实现的柏林空运,保障了民生物资的源源不断。
再比如,他看到工厂里的生产流水线,就忽然想到了空中飞行看似四周都是空的,但其实只要严谨设计、精密计算、严格执行,完全可以像流水线传送带一样源源不断地实现空地连轴运输。后来,特纳将军实现了每90秒就从机场起飞一架飞机,每架飞机间仅相隔3分钟航程,且每架飞机只能在柏林机场停留30分钟,期间必须完成卸货、加油、检测、维修、飞行员休整等所有事宜,且飞行员不得离开飞机。
这些如今已习以为常的,当时都是前无古人。
11个月:从不足吨,到1.3万吨!
就是这样持续不断地通过突破性的思维创新,和对创新方案的精细设计,及严格执行,再加上美国驻全球空军和各国政府的人道支援,以及西柏林新机场的快速建设,西方盟军对西柏林的运输数据,被不断快速刷新。
从起初的每天不到吨,很快到了吨、0吨,又很快到了吨、吨……当年开春时,西柏林空运能力达到了每天吨的水平,已相当于封锁之前通过铁路和水路运输的总和。
盟军空运的牛奶等生活物资,从日均仅几百吨,半年多就突破到了日均上万吨。
年4月16日,是西柏林空运最繁忙的一天。在24小时内,大约有架飞机运来了近1.3万吨的物资,几乎每分钟都会有飞机降落。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时西柏林的百姓,光靠从天而降的空运,生活水平竟已比苏军封锁之前还更好!
这时,层层包围西柏林的苏军,仰望着天上川流不息而又井井有条的盟军运输机队,已经徒然奈何。很快,斯大林也意识到了自己大大小看了对手的坚定意志、创新精神和组织能力,决定于年5月12日起,无条件放弃对西柏林的封锁。
整个西柏林封锁,历时长达11个月,并横跨了一个异常艰难的寒冬。美、英、法等国为了空运柏林,总共耗费2.5亿美元(价值远非今天的美元可比);出动了惊人的27.8万多架次飞机,平均每天飞往西柏林的运输机有架,即每2.4分钟降落一架;累计运至西柏林的物资总重量高达万吨。为保险起见,“柏林空运”一直持续到了当年9月30日全部交通补给恢复如初,才最终结束。
同样,代价也是巨大的。由于航线过于密集、起降频次过高,“柏林空运”一共损失了7架运输机,并有39名英国人、31名美国人,和8名德国人为之牺牲。
年,“柏林空运”由受惠者德国人,拍成了一部史诗级电影。
74年后,更要问问自己!
74年过去了。
年几乎同一时点,5-6月,我们依然像当时的西柏林一样非常困难……我们依然面临挑战,面临迷茫,面临生死,更面临抉择,面临创新,面临执行。想想当年柏林上空盟军飞机的掠过与轰鸣,和地面百姓孩童的期待与欢呼,我们的企业家和运营团队都应该再问问自己:
“第一,我们当下克服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什么?”
“第二,我们克服困难‘更有效’的办法,究竟是什么?”
然后,就去干!自助者,天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