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尼亚美 >> 尼亚美政治 >> 研学知识三江侗族自治县
点击
蓝字
程阳桥以其高超的木构建筑技艺与我国的赵州石拱桥、泸定铁索桥、罗马尼亚的钢梁诺娃桥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历史名桥。年,郭沫若同志题写桥名“程阳桥”并赋诗一首:“艳说林溪风雨桥,桥长廿丈四寻高。重瓴联阁怡神巧,列砥横流入望遥。竹木一身坚胜铁,茶林万载茁新苗。何时得上三江道,学把犁锄事体劳。
侗族人是天生的艺术家,民间工匠的建筑才能十分高超。他们建造楼、桥和民居时不用一张图纸,整个结构烂熟于心,仅凭简单的竹签为标尺,靠独特的“墨师文”为设计标注,使用普通的木匠工具和木料就能制造出样式各异、造型美观的楼、桥,设计之精巧,造型之美观,均令人叹为观止。
2、合龙桥
位于程阳岩寨和平寨的交界处。始建于年,至今已有二百年历史,是景区内又一座古桥。曾被洪水冲毁三次,现存桥为年修复。该桥顶部有青白二龙戏珠,象征着双龙共同守护村寨,同时也记录当年建桥时,由当地两位有名的木匠分别从桥两头开始修建,然后在中间对接的史实。桥长42.8米,宽3.78米,水面至桥廊高9米。桥上有桥廊可供行人避雨休息和村民不时聚会座谈。桥廊用36根木柱支撑,每边13根,两侧木制板作桥梁。
3、三江风雨桥
三江风雨桥位于广西柳州三江侗族自治县浔江河上,是一座集侗族特色木构建筑技艺精华于一体的钢筋混凝土月牙形单桥拱。它长米,宽16米,最高处18米,有7个桥亭,其长度和规模均为世界之最,堪称世界第一风雨桥。
三江风雨桥最早修建于年,后在最原基础上,由著名侗族木匠师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人杨似玉及7个木构建筑工程队共多人承建。年年9月,投资多万元兴建的三江风雨桥水泥结构部分竣工并通车。年3月,风雨桥木构建设部施工,修桥所需的全部多立方米木材。三江风雨桥已于年12月底竣工。
这座集侗族木构建筑精华于一体的多功能风雨桥,和"侗乡第一鼓楼"--三江鼓楼遥相呼应,通过民族特色旅游商业步行街--月亮街和侗乡大道,与世界最大的单体木构建筑"侗乡鸟巢"东方斗牛场连成一片,构成三江县城最经典的黄金旅游圈,成为三江的标志和名片。
2鼓楼
追溯鼓楼的起源,也许要追究越僚人的"巢居"了。关于中国南方古代民族的巢居,古文献中亦多有记载。张华的《博物志》中有"南越巢居"。《魏书》中有僚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不过,巢上湘鼓楼居只是还未完全开化的民族简陋的住屋而已,但从起源上看,所有干栏式木构建筑都同巢居有渊源关系,鼓楼当然也不例外。
鼓楼始建于何时?由于侗族无文字记载,无从考究。不过,侗乡世代相传:从有侗族村寨的时候起,就有鼓楼了。据清代雍正年间有关资料记载:侗人"以巨木埋地作楼高数丈,歌者夜则缘宿其上……"。可见明末清初开始见于史册了,距今约三个多世纪。侗族人民自古以来就有集中居住的特点,较大的侗寨上千户人家,小者三、五十户。侗寨鼓楼一般是按族姓建造,每个族姓一座鼓楼。如果侗寨族姓多,往往一寨之中同时有几个鼓楼并立,上述纪堂侗寨的三座鼓楼即其一例,这在侗乡是常见的了。
侗族鼓楼建筑是侗族特有的民族文化象征和标志。哪里有侗族,哪里就有鼓楼,只有侗寨才有鼓楼,有了鼓楼才算侗寨。鼓楼是侗族人民娱乐、仪事的公共场所,为侗族多元文化之载体。侗族鼓楼一般始建于明末清初,清朝中叶尤为盛行。建造鼓楼的主要大柱、枋梁需经过族中德高望重的老人选定,方可作为鼓楼建造用材。楼中最高层的中心位置一桦树牛皮大鼓,
在侗族历史上,凡有重大事宜商议,起款定约,抵御外来官兵骚扰,均击鼓以号召群众。由寨中"头人"登楼击鼓,咚咚鼓声响彻村寨山谷,就能迅速把人集中起来。无事是不能随便登楼击鼓的。
鼓楼平时也是村民社交娱乐和节日聚会的场所。侗族的文化与鼓楼密不可分,重大的活动都在鼓楼里举行,鼓楼是侗族文化的载体和精华,因此,侗族文化又叫鼓楼文化。
3侗族大歌
拓展:非遗技艺-侗画
活跃在大山里的农民画家,
他们用一双双灵巧的手,用神奇的想象,
生动地再现了侗族人们的生活百态,称为侗画。
三江农民画,生产传承基地目前主要集中在三江独峒乡,传承区域遍及该县的同乐、八江、林溪、古宜、斗江、良口、梅林等乡镇。这种民间美术的雏形,最初是具有绘画天赋的三江侗民,借鉴了本地风雨桥、鼓楼的民间彩绘及侗族传统刺绣、剪纸等姊妹艺术,在农闲时折木为笔,用锅墨、蓝靛等做颜料,把自己真实的生存状态和原始浪漫的审美情趣戏画在墙壁、纸张或侗布上,美化生活,自娱自乐。
侗族聚居在湘黔桂毗连地区鄂西南一带,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的桂北山区。其祖先属古代百越的一支,古越人“巢居”,这在史学界已有定论。“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魏书.僚传》)“干栏”二字的含义,用侗话来解释是“侗人美丽的房子”,含有建筑艺术和绘画装饰艺术。明清两代称之为“峒蛮”“峒苗”“峒人”“峒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为现名。
其民族语为侗语。三江侗族农民画历史悠久,唐代时期就已打下基础,清朝三江侗族地区的“侗布画”已闻名中国。古代的鼓楼、风雨桥、凉亭、庙寺等内部的绘画以及天花上的彩画等,使形式与内容得到更加完美的结合与统一,形成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
五
地方习俗--月也
六
当地饮食代表--百家宴
侗不离酸
“侗不离酸”是侗家人的老说法,对几乎所有的菜肴,侗家人都可以做酸的处理。号称“侗家三宝”的酸鱼、酸肉、酸鸭不仅是侗家人的最爱,也逐渐成为享誉广西的传统名菜。在三江的各类饭店内,都有这几道菜。
侗家这样美食有一个很雅的名字叫“百草汤”,名字既雅也形象,但是,侗家人还是喜欢叫它的俗名“牛憋、羊憋”。
“牛羊憋”是用全吃草木叶的牛和羊吃下肚而尚未消化的胃液作主料,在屠宰时及时提取,通过多种制作工序,拌以多种佐料制作而成的汤类菜肴。牛羊食草最精,有毒的绝对不吃,“牛羊憋”不但营养价值很高,而且是药用食物,对胃病患者特有疗效。三江人称之为侗族的“三九胃泰”。
三江油茶
三江县是广西柳州市最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习俗,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侗家人喜欢喝油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喝油茶,一般还配有糯米饭,油茶泡冷米饭和糯米饭是三江传统喝法。
一种科学的说法是,因为侗族人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寒山区,侗族油茶能御寒防病,还有生津解渴、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等功效。因其味微苦,所以又被称为“侗族咖啡”。侗族历来有“打油茶”的习惯,凡到三江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自然“染上此好”,故侗家喜种植茶叶树,代代相传,喝油茶是侗寨民众的早餐主要饮食方式。
七
特色演出--《坐妹》
大型旅游演艺节目“坐妹”是中国侗城打造的中国侗族大型风情音画实景演出《坐妹》,由序《侗族大歌》、一更《走寨》、二更《情缘》、三更《坐夜》、四更《破晓之喜》一序四篇章组成。
采用演员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并借助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的“侗乡鸟巢”舞台优势和现代高科技表现手法,通过鼓楼、风雨桥、吊脚楼、侗寨等美轮美奂的舞台变化,在强调音乐、服饰、舞美和表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彰显侗族乡情、乡音、乡韵,反映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侗乡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淋漓尽致地全景再现了集侗族婚恋、劳作、歌舞、民风民俗等文化元素于一身的“行歌坐夜”活动和原生态的侗族风情,给观众带来了更好的享受和更多的震撼,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如潮好评,是三江县一张锃亮的文化旅游名片。整场《坐妹》表演约70分钟,参与演员近人。
拓展:三江鸟巢
侗乡鸟巢是三江县一处十分具有民族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与三江程阳风雨桥等一批富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建筑共同向世界人民展示了侗乡独特的民族风情。
这座鸟巢其实是广西三江建设的中国侗城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侗乡“鸟巢”大门,两头水牛牯互比对角。想起桂北一带流行的彩调剧里一句唱词:“牛角不尖不过界,马尾不长不扫街。”场馆四周屋檐的牛角上站有千只鸟的模型,像百鸟归巢的形态,“侗乡鸟巢”的别名应运而生。
侗乡鸟巢外观模仿北京奥运中心“鸟巢”所建,看上去与土楼极其相似。侗乡鸟巢以钢筋水泥结构作为基础平台,主建筑为大型木结构建筑物,场馆呈圆形,高29米,直径88米,占地面积约多平方米,建筑时使用的木材量近0立方米,三楼建有66个侗族民风民俗展厅,悬挂有一幅全长多米、高2.7米的侗族农民画。
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向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侗乡鸟巢”(中国侗城)颁发了“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最大的主体为木结构的侗族特色场馆”证书。
想去旅游?需要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