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尼亚美 >> 尼亚美政治 >> 工大视界第十二期ldquo艺r
“武汉工程大学报考攻略”
将为广大考生和家长
进行详细解答
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等情况
全面了解、精准掌握
今天,让我们走进艺术设计学院~~~
《“艺”漾人生,“设”计梦想》
艺术设计学院
学院简介
艺术设计学院成立于年,年正式招收第一届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三个方向)。
目前,学院拥有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硕士专业学位、工业设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及设计管理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具有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资格。
开设工业设计(工)、广告学(文)2个普通本科专业和产品设计、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和动画4个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成立了工业设计系、环境设计系、信息设计系、数字媒体传播系、基础部、研究生办公室等教学机构,获批湖北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生态环境设计研究中心”科研平台,成立了6个研究所30多个工作室,实验与实训教学中心16个实验(实训)室。在职教职工8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27人,聘请校外客座教授18人,在校硕士生人、本科生余人。
20年来艺术设计学院汇聚了一大批热爱艺术、善攻设计的青年才俊,脚踏实地、为人师表、开拓创新、教书育人,怀揣激情和梦想,指导学生参赛荣获:德国红点奖、中国红星奖、“创青春”全国金奖、大广赛奖、学院奖、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黄鹤杯工业设计奖金犊奖、大师奖、中国之星奖、中南之星奖等国内外设计大奖,一次次点亮荆楚大地冉冉升起的“设计之星”。
学院在收获各类设计大奖的同时,培养和历练了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拥有教育部高校设计学类教指委委员、国家级专家评委和武汉工程大学教学名师等多名设计学类教育专家和大批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青年骨干教师。近五年来,先后完成国家艺术基金、国家青年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湖北省社科基金研究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科技项目、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等在内的多项国家和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成果显著,获批湖北省高校重点人文社科基地“生态环境设计研究中心”立项建设,获湖北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三等奖,获设计竞赛奖余项,获发明专利2项,获实用新型专利20余项,获外观设计专利余项,发表科研教学论文余篇,出版专著和教材40余部。
学院十分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与美、德、英、韩、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际著名设计院校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保持长期联系与合作,具备当今国际视野下的设计艺术教育基本特征。
学院毕业生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知识全面且富有创新精神,深受用人单位欢迎。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建立了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和就业基地,聘请了包括广东工业设计城、深圳杰美特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五千年文博园等著名企业设计总监担任客座教授,聘请了包括德国包豪斯大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韩国光州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教授担任客座教授。
浪漫与诗意再现最时尚的艺术思想与智慧碰撞最多元的设计
艺术设计学院
专业介绍
#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专业是学院最早创立的专业,8年成为校级品牌专业,年入选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年获批湖北省一流本科专业。依托工业设计这一优势专业,我院年成功申报艺术设计硕士和艺术管理硕士点,年成功申报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年成功申报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点。工业设计教学团队获批年湖北省省级教学团队。
专业结合地方产业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依托武汉工程大学“大化工”、“大工程”学科背景,结合本校先进制造技术学科群优势和“人工智能”等特色新工科专业,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构建“工业设计+人工智能”和“智能+交互”的专业特色。工业设计专业设置智能装备与器械设计、智能产品与交互设计两个专业方向。
#广告学
广告学专业于4年开始招生,至今已有十七年的专业办学历史。专业文理科招生,开设品牌传播和新媒体广告两个方向,当前在校人数为人,年计划招生50人。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正确的传播观,较强媒介责任意识,有广阔的视野、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系统的广告学、新闻传播学、营销学、设计学等学科理论知识,具备市场分析、广告创意策划、广告设计、公关传播、媒体投放、新媒体传播与运营等知识与技能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授予文学学士学位。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本专业立足广告学专业的学科理论架构,紧贴时代发展的前沿动态,以新媒体广告为专业特色,满足广告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优势。
这里有诗人的才华横溢这里有匠人的精益求精有对未来空间的艺术思考有对现实生活的设计方案有理性的社会洞察有感性的脑洞创意
艺术设计学院
艺术类专业#产品设计
产品设计专业成立于年,拥有湖北高校省级教学团队的师资力量,开设产品创新设计(大良造创新班)和可持续产品设计两个方向。学制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本专业以“服务社会生态”的理念为引领,形成以社会问题意识、跨学科和多元化为特征的复合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搭建“艺术+工程+创新”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国际视野、能够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zz/21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