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尼亚美 >> 尼亚美政治 >> 江苏高考卷地理部分答案与解析
年高考江苏卷
地理部分:主观题解析
江苏高考卷地理部分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
江苏高考卷地理部分答案与解析(二)多项选择题
??????????
第一组:27题
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材料一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km,流域面积万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
材料二图14为“尼日尔河流域及降水分布示意图”,表1为“尼日尔河部分水文站年径流量与年输沙量统计表”。
(1)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尼日尔河“水塔”,请分析原因。________(3分)
(2)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________(4分)
(3)概述尼日尔河迪雷-洛科贾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________(2分)
(4)简析河口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________(4分)
材料分析
材料一:尼日尔河源于富塔贾隆高原,注入几内亚湾,全长约km,流域面积万km2,在塞古-迪雷间的盆地形成大型内陆三角洲,在几内亚湾发育了巨型河口三角洲。分析结果:根据前半段材料可推知,尼日尔河属于“大河”也属于“长河”,这类河流的发育对气候、地形的要求较高,从气候来说,其流域内的气候类型必须为其提供足够的补给来源,从地形来说,这类河流往往源于山地高原,源远流长,中下游地区有足够的平原供其发育,同时也会造就多种地形地貌。由于流程长、流域面积广,这类河流的上中下游的自然地理要素的区别较大,这些差别往往是设置考点的地方。根据材料的后半段可推知,该河流流域内发育有两处三角洲,第一处位于内陆盆地,河流在内陆地区形成三角洲的较少,一般要求地形平坦,冲入湖泊、盆地处多会形成小型三角洲。第二处在入海口,属于典型的河口三角洲,材料提示这里的三角洲发育巨大,说明河流下游的径流量、输沙量很大、入海口地势平坦,进一步说明这里的降水量较多。
材料二:一图一表。图片:图中直接提示的信息有二,第一是河流的全貌,第二是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就河流而言,该河发源于西南部的富塔贾隆高原,最终注入几内亚湾,流程长,流域面积广,中上游自西南流向东北,之后出现90°的大拐弯,从西北流向东南。发源于高原,最终形成大河,说明该高原降水量较为丰沛,有孕育大河的能力,同时也可推断在该河一定有其他河段流经了多雨的气候类型,因地势优势,上游河段的水能资源一定丰富。从尼亚美水文站之后,河流的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大幅拓宽,说明该处就是多雨气候类型的分布区,同时也说明这里地势较为平坦。就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而言,根据图中信息可推知,这里的降水量南多北少,结合河流来看,源头和下游入海处降水多,中断降水少。
表格:表格涉及该河流的两个水文特征,一是径流量,二是输沙量。从径流量来看,以尼亚美水文站为界限,上游的径流量递减,下游的径流量递增,再观察图中等降水量线的分布,恰好吻合,说明尼日尔河的径流量与流域内降水量的呈正相关。从输沙量来看,内陆三角洲的迪雷是输沙量最少的水文站,河口三角洲的奥尼查是输沙量最多的水文站,造成的原因需要结合影响河流径流量的因素去分析。
??????????
试题解析与答案
(1)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尼日尔河“水塔”,请分析原因。________(3分)
形成河流“水塔”的条件。
相关知识:形成大河“水塔”一般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地势高;第二,水量大。地势高有利于地表径流顺地势落差向下流淌汇集成河,从地形和海拔即可体现地势的高低;水量大有利于对下游河流形成源源不断的补给,一般要补给水量和集水面积两个角度衡量水量大小,补给水量包括冰川、积雪等融水和大气降水,从气候类型中可体现,集水面积是指汇入河流水量的多少,从支流数量和密度可体现。
成为大河“水塔”需要哪些优势(需要地势高,水量大,水量大又体现在补给水源的多少和集水面积的大小上)→富塔贾隆高原是否具备这些优势(从地形上看具备地势优势,从图中的降水量线和支流密度看具备水量优势)→组织答案(3分,考虑分三个采分点作答)
①地势高;(1分)
②年降水量大;(1分)
③流域面积较大。(1分)
(2)说明尼日尔河流经内陆三角洲前后径流量和输沙量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________(4分)
河流的径流量、河流的输沙量相关知识一:河流的径流量。描述河流的径流量一般从两个角度描述,第一,描述径流量总量的多少,第二,描述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影响因素:流量大小取决于流域面积和河流补给量的大小,流域面积和补给量越大,河流的流量越大;流量的时间变化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相关知识二:
河流的输沙量。河流的输沙量和河流的含沙量是两个概念,输沙量是指一段时间内水体某一断面的泥沙重量,实际是就是指输送沙子的重量,影响输沙量的因素主要有:第一,径流量,一般而言,径流量越大,输沙量越大;第二,流速,流速越快,输沙量越大;第三,气候,气候具体体现在气温和降水上,这两个因素会影响水体的输沙量;第四,人类活动,输沙量与植被密切相关,而人类活动会植被影响很大。选址哪些水文站数据作为衡量河流经过三角洲前后的径流量和含沙量(从流域图中可知,马西纳可视为流经三角洲前的水文站,迪雷可视为流经三角洲后的水文站)→流经前后径流量有何变化(径流量变少,注意补充“径流量季节的变化”,这里可推断径流量季节变化变小)→径流量变化的原因(总量变少的原因:降水减少,蒸发变强,地势平坦,下渗增多;季节变化减少的原因:内陆三角洲一般分布有较多的湖泊,湖泊有调节径流、削峰补枯的作用)→流经前后输沙量的变化(输沙量变少)→输沙量变化的原因(径流量变少,地势平坦,流速变缓,大量泥沙沉积)→组织答案(4分,答案刚好可以按照两个水文特征各自的变化趋势和各自的变化原因来组织,各1分)
(红色为关键词)
①径流量减少;径流季节变化减小;(1分)
②蒸发强;下渗多;河湖多,调节能力强;(1分)
③输沙量减少;(1分)
④地势平缓,流速减小,泥沙沉积;(1分)
(3)概述尼日尔河迪雷-洛科贾河段水文特征的变化。________(8分)
河流的水文特征
相关知识:河流的水文特征。河流的水文特征是指河流的水情,即河水的情况及其变化。包括流量、流速(水能)、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凌汛等要素。其中,流量从总量和季节变化两个角度描述,流速从速度快慢和水能资源两个角度描述,水位从总体高度和季节变化两个角度描述,汛期从长短和所在季节两个角度描述,结冰期从时间长短这一角度描述,含沙量直接描述大小即可,凌汛描述有无凌汛即可。
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什么(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凌汛等)→本题所给材料的数据能反映哪些水文特征(径流量和含沙量)→指定河段径流量和含沙量的变化(径流量先减少后增加,含沙量一直增加)→组织答案(2分,刚好回答给出的两个水文特征的变化趋势)
(红色为关键词)
①径流量先减后增;(2分)
②含沙量增大;(2分)
(4)简析河口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________(4分)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
相关知识:自然地理特征的描述。一般从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资源等角度描述一地的自然地理特征。位置主要说明其半球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气候主要说明该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特点、气候成因;地形主要说明该地的地势起伏、地形种类和主要地形单元;水文主要说明该地的重要河流和重要湖泊的相关情况;土壤主要说明该地的土壤类型和土壤成因;植被主要说明该地的植被类型和变化特征和原因;资源主要说明该地储量丰富的资源和及其匮乏的资源。除了分开描述,在学习区域地理时,还要注意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每一个要素的形成都有其他要素的参与,每一个要素的影响也都体现于其他要素之中,如,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共同决定了一地的气候类型,气候类型进一步影响和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和一地的植被状况,河流和地形又处于互相影响之中,地形中所涉及的地质地层会影响土壤的形成进而影响植被,但土壤的形成又不单单和成土母质有关,还会受到气候、植被、水文的影响,植被可以说是诸多要素作用下形成的,反映一地生物圈的情况,但同时它也会调节气候、调节水循环、调节土壤,影响地形,所以说学习高中地理时一定要将自然地理的各要素形成一张关系网。
描述自然地理特征的要素(一般从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土壤、资源等要素描述)→本题的材料提示了哪些要素(气候、地形、河流、植被)→如何判断该地的气候(图中明确给出了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信息,据此可判断这里是热带雨林气候,判断依据是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南北纬10°附近,热带雨林气候的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如何判断该地的植被类型(气候类型决定一地植被类型,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的植被为热带雨林)→如何判断该地的地形特征(河口三角洲的地形多为平原,地势平坦)→如何判断该地河流特征(对河流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地形和气候,河口处地形平坦,从图中可看出,河网密度较大,该地气候全年降水量大,受降水补给,河流径流量大,含沙量也很大,这两点表格中的数据可佐证)→组织答案(4分,从这四个角度组织答案)
(红色为关键词)
①地形为低平原,河网密布;(1分)
②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1分)
③径流量大,含沙量大;(1分)
④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1分)
??????????
第二组:28题
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3分)
材料一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5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
材料二黄石市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16为“~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17为“~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________(3分)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________(4分)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________(2分)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________(4分)
材料分析
材料一,湖北省黄石市是武汉都市圈的副中心城市,有“青铜古都”“钢铁摇篮”“水泥故乡”之称。图15为“黄石市区位示意图”材料:黄石市在湖北的级别较高,是首府城市的副中心,通过它的一系列称号可知这里是古代青铜文明的重要遗址,也是钢铁资源的重要产地。
地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黄石的陆路交通和水陆交通都很发达,陆路交通以发达的铁路运输为主,水路交通紧邻长江,内河航运发达。
材料二,黄石市年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年年底关闭第一批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明显下降。图16为“~年黄石市GDP和三次产业结构统计图”,图17为“~年黄石市轻重工业产值统计图”。
材料:通过其被定为资源枯竭转型试点城市可知,在年之前,黄石市的经济发展主要靠资源优势推动,工业多以资源密集型工业为主,这样的产业结构集约化不足、创新型不足,且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很大,年后这里的转型属于典型的传统工业区向新型工业区的转变,关闭露天矿山、采掘业产值下降都是这种转型的措施和表现。
图16:从图中可以看出,黄石市的三大产业中,第一产业占比最少,第二产业占比最多,第三产业介入二者之间,但总体来看占比不大,从到年10年之间,第三产业略有增加,第二产业占比略有缩减,GDP在稳固上升中。
图17:从图中可以看出,黄石市的第二产业中,轻工业占比很少,重工业占比较大,这反映出这里工业体系偏于传统型这一重要特征,也说明了这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10年间,这里的工业总产值稳步上升。
??????????
试题解析与答案
(1)简述当前黄石市产业结构的特点。________(3分)
产业结构的特征
相关知识:产业结构的特征。描述一个地方的产业结构的特征,实际上就是说明三大产业的占比问题。一般会根据产业占比图来确定,常见的图表形式有条形图、扇形图、三角图、工字图等,判读时要从三个方向入手:第一,要看三大产业的占比,确定当地的产业结构的比重构成;第二,要看不同年份各大产业的变化,确定一定时期内该地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看主导产业,注意其内部的变化。
如何描述产业结构(说占比、说变化、说主导)→本题设问侧重哪一方面(本题侧重说占比和说主导,“当前”这一时间点仅指年,无需说明变化)→黄石市三大产业占比如何(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且第二产业有绝对领先优势,是当地的主导产业,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比很大)→组织答案(3分,可分为三个采分点作答,每一个产业作为一个采分点)
(红色为关键词)
①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中重工业占主导;(1分)
②第一第三产业占比较低;(1分)
③第三产业占比大于第一产业。(1分)
(2)说明目前黄石市第二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________(4分)工业发展区位因素分析。
相关知识:工业发展区位因素分析。分析一地工业优势主要从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等角度分析。首先,自然要素,包括土地、水源、气候、资源能源等。分析气候主要看是否气候宜人、环境优美,分析高科技产业时要注意分析这一点;分析水源主要是因为工业生产需要有便利的、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河湖分布,同时要注意减少对水源的污染;分析土地主要选择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地方建厂;资源和能源主要影响原料指向型工业和动力指向型工业。其次,社会因素,包括交通、市场、劳动力、科技、政策、资金、工业基础、基础设施等。分析交通主要判断当地交通是否便利,包括陆路交通、水陆交通,高新科技产业还要考虑航空运输;分析市场主要了解市场规模的大小、距离市场的远近和商业环境的好坏等;分析劳动力注意考虑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主要就近人口众多、劳动力廉价的地方,高新科技主要靠近科研院所,就近高科技人才;分析科技可根据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级别判断科技是否发达;分析政策主要考虑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交通、基础设施等措施如何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分析资金主要考虑当地发展工业的资金是否充足;分析工业基础已有的开发情况,一般描述好与不好即可,或者说明工业历史悠久等;分析基础设施主要看基础设施是否完善,完善程度一般与城市级别有关。分析时要严格遵循材料信息,不可主观臆断,也无需面面俱到,分析出关键信息即可。
如何分析一地的工业区位优势(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分析)→本题需要分析哪些因素(从题目设问可以看出,本题侧重靠人文地理的知识,因此分析时侧重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适当说明即可,从图中来看,自然因素方面仅有水源这一因素可作为一个优势,其余社会经济因素综合材料和图表分析,主要有:交通、工业基础、位置、市场和劳动力、政策等)→优势何在(交通:靠近长江、且有诸多铁路线经过,水陆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钢铁摇篮”、“水泥故乡”说明这里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较好;位置:这里是武汉的副中心城市,距离武汉近,兼具劳动力和市场优势;政策:年受到国家政策的支持开始进行产业转型;水源:靠近长江,水源充足)→组织答案
(红色为关键词)
①产业基础好;(1分)
②临江水运便利;(1分)
③政策扶持;(1分)
④距中心城市武汉近;劳动力丰富。(1分)
(3)简析黄石市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________(2分)读图能力。
图中提示第二产业的哪些信息(两个信息:产业结构和生产总值;其中产业结构中轻工业占比远小于重工业,生产总值上增长先快后慢,近年来越来越缓)→如何升级(调整结构,增加产值。调整结构的方式:提供轻工业占比,避免一条腿走路;提升产值的方式:提供工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大对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实现从传统资源能源采掘加工的工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组织答案(2分,刚好从这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①轻型化(提高轻工业比重);
②高附加值化(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③高科技化(积极发展高新技产业);
④加强传统优势工业技术改造。
(4)要实现黄石市可持续发展,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________(4分)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关知识:高中地理中涉及可持续发展的题包括:农业可持续发展、工业可持续发展、地区可持续发展等。本题涉及到工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是传统工业区向高新科技产业的转型,考生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或者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转型情况,答案一般比较固定。转型的措施(或者说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有:调整产业机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增强产品附加值;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完善交通网络,提高区域开放程度;发展科技,更新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根治污染,保护生态,美化环境;主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将经济发展和民生就业相联系等。
黄石市目前存在什么样的问题(资源枯竭,亟需从传统工业向新兴工业转型)→如何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解决这一问题(从产业升级、工业布局、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回馈社会、促进城市化等角度分析)→组织答案(答案较为开放,可将平时所学的可持续发展措施中,能与黄石市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内容都答出来,注意分条作答,联系紧密的往前放)
①优化产业结构;
②增加就业岗位;
③提高资源利用率;
④加快生态恢复;
⑤防治环境污染;
⑥推进城市化进程
??????????
第三组:29题
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咖啡原产于非洲,现在我国云南、四川、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均有种植,但90%以上种植面积集中于云南。图18为“咖啡原产地非洲某地的咖啡种植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咖啡种植已成为我国云南部分地区支柱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农村扶贫产业,年被农业部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目前我国咖啡生豆产量位列全球第13位,但人均咖啡消费水平低,产业利润丰厚的加工、流通环节多为外国品牌控制。图19为“我国咖啡种植面积和生豆产量、出口量、消费量统计图”。
(1)结合咖啡原产地和我国的种植状况,概述适宜种植咖啡的地区应具备的自然条件。________(3分)
(2)简述近十年来我国咖啡生豆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________(4分)
(3)简析我国发展咖啡种植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3分)
(4)为提升我国咖啡产业水平,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4分)
材料分析
材料一:咖啡原产于非洲,现在我国云南、四川、海南、福建和台湾等地均有种植,但90%以上种植面积集中于云南。图18为“咖啡原产地非洲某地的咖啡种植分布示意图”。
材料:根据咖啡的原产地和现种植地可推知,咖啡的习性主要有:示意生在在高温气候区,从温度带来说集中在热带亚热带,且需要多雨的气候,非洲为高原大陆,我国咖啡的产地也多集中在云贵高原和东南丘陵上,因此可断定咖啡示意在海拔较高的山区生长。
图片:图片提示,咖啡主要种植在临海山地的迎风坡一侧,这里的半山腰多地形雨,说明咖啡不耐寒,同时半山腰的坡地有利于排水,不易造成雨涝灾害。
材料二:咖啡种植已成为我国云南部分地区支柱产业、出口创汇产业和农村扶贫产业,年被农业部列入重点支持发展的特色产业。目前我国咖啡生豆产量位列全球第13位,但人均咖啡消费水平低,产业利润丰厚的加工、流通环节多为外国品牌控制。图19为“我国咖啡种植面积和生豆产量、出口量、消费量统计图”。
第一句:通过第一句可推知的信息有,第一,云南很适宜发展咖啡种植业;第二,云南的咖啡种植业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成为了当地的扶贫特殊产业;第三,云南的咖啡有一定的国际市场。
第二句:推知信息有,第一,我国咖啡生豆产量大,但未进行深加工,产品附加值低;第二,我国的咖啡产业缺乏品牌效应;第三,我国咖啡产业的国内市场有待亟需拓宽。
统计图:统计图中共有四个图例,分别表示种植面积、产量、消费量和出口量,考察的时间段为年到年这十年间,十年间我国咖啡的出口量连续上升,种植面积、产量和消费类波状上升。从年之后,我国咖啡的产量一直略高于消费量,但所差不多,如果不出口完全可以供给国内市场,但观察出口量可发现,每年出口的咖啡占比很大,减去出口量后,我国居民消费的咖啡就需要进口去补足了。
??????????
试题解析与答案
(1)结合咖啡原产地和我国的种植状况,概述适宜种植咖啡的地区应具备的自然条件。________(3分)
非洲、云贵高原、东南丘陵共同的地理特征或咖啡的习性。
相关知识一:三地共同的地理特征。气候方面:热带、亚热带的气候,咖啡的生长期内高温多雨;地形因素:多为高原、丘陵、山地地形。
相关知识二:咖啡的生长习性。咖啡是一种喜高温多雨的作物,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0℃-22℃,年降水量在mm-mm之间,多生长于隐蔽较好、湿度较大的半山腰上。
思路一:按照题目思路推理,所给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共同点有哪些(气温上多为热带亚热带气候,热量条件好,降水少多为多雨气候,水分充足,地形上多种植于山地丘陵)→图片显示咖啡适宜种植在哪里(山地或丘陵的半山腰上)→组织答案(3分,正好按照气温、降水和地形三个要素作答)
思路二:直接按照咖啡的习性作答
(红色为关键词)
①气候:热带、亚热带;具有高温多雨气候特征;(2分)
②地形:丘陵、山地。(1分)
(2)简述近十年来我国咖啡生豆生产和消费的主要特点。________(4分)图表分析能力。分析统计图时要注意:一看坐标,注意横纵坐标是单一坐标还是双坐标,同时注意每一个坐标所表示的量是什么,单位是什么;二看图例,注意各个图例所表示的地理事物是什么,同时要注意各要素是否有联系;三做匹配,将图例与对应的坐标匹配阅读,分析其内在的规律性。图19中咖啡的种植面积、生产量、消费量、出口量的变化规律(种植面积、消费量和出口量波动上升,出口量持续增加)→这四个量之间有什么内在关系(生产量主要用于内需和出口,因此我国咖啡下生产量=出口量+国内消费量,但是要注意,一种产品的来源不单单有国内还有国际,因此咖啡的消费总量=国内供给量+国际供给量,即本地咖啡+进口咖啡,从图中可知,我国咖啡主要用于出口,本国消费总量得不到满足,还需要进口)→组织答案(从每个量自身的特点和相互关系来组织)。
(红色为关键词)
①种植面积呈波动扩大;(1分)
②产量持续增长;(1分)
③消费量波状上升;(1分)
④年后消费量明显低于生产量,但仍需进口。(1分)
(3)简析我国发展咖啡种植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________(3分)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
相关知识: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要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两个角度出发。自然条件要分析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四个方面,其中气候主要分析水光热的组合,另外要注意,分析特定农作物时一定要结合农作物的习性分析。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分析劳动力、市场、交通、科技、政策、机械化、种植历史、食物偏好等。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社会经济因素,分析时都要注意其优势区位和限制因素。
咖啡所需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什么(第一,交通便利;第二,市场广阔;第三,劳动力充足;第四,政策支持;第五,科技投入大,可以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第六,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第七,有饮咖啡的习惯)→哪些优势条件是中国特有的(第一,市场广阔,依据是我国人口多,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大;第二,劳动力充足,依据是我国人口众多;第三,政府扶持,依据是材料中国家对云南地区种植咖啡的扶持)→组织答案(3分,可按照市场、劳动力和政策三个角度组织答案)
(红色为关键词)
①劳动力丰富;(1分)
②市场潜力大;(1分)
③政策扶持。(1分)
(4)为提升我国咖啡产业水平,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________(4分)农业的转型与升级。
相关知识:一地的农业进行转型升级一定是由于之前农业发展质量不高,所谓质量不高,一般体现在:第一,品种多而不优;第二,品牌繁而不量;第三,体量大而不强。其中解决第一个问题,主要在农业科技上下功夫,如提高机械化水平、培育本土良种、提高种植技术、加大对化肥农药等产品的研究力度等等;解决第二个问题,主要需要培育市场和品牌,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解决第三个问题,主要在种植规模和产品加工上下功夫,形成一定的种植规模保证优质原料,同时要注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我国咖啡产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第一,非本土作物,缺乏种植历史和经验;第二,种植面积和规模不大;第三,国内市场开发不足;第四,没有形成品牌效应;第五,以出口原料为主,未进行深加工,附加值不足)→如何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问题(第一,培育本地良种、提高种植技术;第二,扩大种植面积和种植规模;第三,扩展市场;第四,培育本土的咖啡品牌,并在国际上形成一定竞争力;第五,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组织答案。
(红色为关键词)
①培育良种;
②提高种植技术;
③延长产业链;
④扩大种植规模;
⑤创立品牌;
⑥培育市场。
发现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