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爱心41年坚守将大爱带到非洲广西医科

发布时间:2017/9/29 14:53:56   

年,为响应阿尔及利亚紧急医疗援助的呼吁,中国政府在国内经济面临严重困难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组织国内最优秀的医疗力量,飞赴万里之外,迈出中国对非医疗援助第一步。

广西政府也于年开始承担国家援外医疗队派遣任务,已分别向尼日尔和科摩罗两个非洲法语国家派出了19批和11批医疗队。

坚定

“我们代表着

中国医生的形象”

年底至年初,中国第十八批广西援尼日尔医疗队和第十批广西援科摩罗医疗队成员、广西医院的彭传敏、刘磊、白鹤、王医院的刘丽东、医院的马日陆续回国。

“医院的放射科放射防护设施非常差,检查室的墙壁仅比普通的墙多了一层薄薄的木板。设备也非常落后,冲洗胶片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水洗片时代,加之胶片质量不好,发报告的时候,片子上的异常影像经常要判断是病变,还是胶片冲洗的问题。”

“医院医药分家,病人没有钱买消毒液,冲洗伤口时消毒液不够了,就用自来水帮清洗,加上手术室设备较落后,所以很多医生经常都是穿着水鞋进手术室。”

(马日为医护人员讲解病例)

从前我们对尼日尔及科摩罗两个国家的了解,仅限于百度上的一句话——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然而听了几位医生的“诉苦”,才对这句简单的介绍有了更生动的理解。

在刘丽东和马日驻扎的医院,各方面条件已经是尼日尔国内的最高水平,然医院相比。刘丽东说,医院唯一一台黑白B超机是广西赠送的,放射科检查室有的门甚至是家用的空心木门,医院放射科的放射防护标准,简直天壤之别,刘丽东笑称:“我每天坐在那里工作都是在吃射线。”

马日所在的口腔科手术室房顶都已发霉,消毒措施落后,无法达到无菌要求。马日说:“艾滋病在非洲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患者就诊之前也不会做艾滋病检测,有时一天接诊的患者中,就有10-20例艾滋病感染者。”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职业暴露的风险相当高,作为医生,只能在工作中加强防范。

(刘磊为患者诊疗)

而在尼亚美公里之外的津德尔省,刘磊和白鹤的工作条件更艰苦。刘磊接诊的一个患者头部皮下脓肿,散发着恶臭的脓液大量积聚已经让患者头部比常人大了一倍,然而,医院没有相应的诊疗设备,刘磊只能用输液管自制了一个导流装置,将患者头部的脓液引流出来。

白鹤所在的外科面临着手术设备严重短缺的局面,从国内带去的手术用钢钉、钢板没过多久就用完了。之后遇到的很多骨折、肢体损伤的患者,白鹤做得最多的工作是截肢。白鹤心痛地说:“截肢对于我们骨科医生来说,简直就像医死了一个人,如果条件能好一些,我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医术,做得更好。”

尽管如此,但是几位医生想尽一切办法,借助一切有利条件,完成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我们代表着中国医生的形象,要做就要做好。”这句话是每位援非医生都反复强调的一句话,而他们也的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示着中国医生敬业奉献的形象。

(白鹤在非洲诊治病人)

坚持

“中国的医疗响应速度

世界最快”

“中国的医疗响应速度绝对是世界最快的。”几位援非医生说。

经常为患者手术的他们很少能在手术台上看到新鲜的伤口,有些患者是从遥医院看病,有些家境困难的患者则是要攒够医药费才能入院接受治疗。而患者受伤入院,最快也要过2-3天才会被安排手术。

无论多大的手术,主刀医生也只有一个当地助手,有时助手技术不熟练,清洗伤口、缝针等工作也要自己来做。白鹤曾遇到一位伤势严重的患者,手术已经准备好,结果就因为当天清洗器械的工人罢工,手术就要停掉。救人心切的白鹤四处找人,医院的一位清洁工帮忙,才顺利做完了手术。

如此种种令中国医生匪夷所思的工作遭遇,在国内是无法想象的。

医生们在国内过惯了便利、舒适的生活,到了非洲,也要面临一系列生活中的考验。

(放下手术刀,拿起锄头,医生们种菜也是高手)

断水断电是常事。随行厨师、广西医院营养食堂的王志坚说,他所在的尼日尔马拉迪省驻点曾有过7天没有水的经历,整个医疗队几乎陷入断炊的危险。

到了旱季,两天来一次水就是正常的,为了接水,常常要等到半夜两三点。当地物价极高,且很难买到新鲜蔬菜,为此,种菜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最大乐趣,出发时记得带种子也成了历届老队员对新队员的嘱托。

(营养食堂的王志坚作为随行厨师,经常为断水断电而焦虑)

尽管吃住行都不方便,但是队员们说,最怕的还是生病。然而,疟疾这一在中国绝迹了近六七十年的顽疾还是找上了他们。

“几乎每个队员都得过疟疾,或轻或重,最多的有得过七八次的。”刘丽东说,他就是这批医疗队中被疟疾折磨得最惨的人。感染疟疾的半年中,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不能下床,闭上眼都会出现可怕的幻觉,服药后产生了极为严重的浮肿,输液用的留置针只能“站”在皮肤上,各类治疗疟疾的药物的副作用还让他在病好之后留下了高血压、晶状体浑浊等后遗症。

而更让他崩溃的是在他生病期间,远在中国东北的母亲也患病入院。他只能在音质极差的国际长途中一遍遍拜托国内的朋友帮忙照顾母亲。

坚守

41年代代接力

“我们在非洲那两年,跟家里人几乎都没有了联系,信件通过大使馆转交,一来一往就已经过去很久了。”苏廷范老教授一边展示他当年在非洲的照片及国家颁发的荣誉证书,一边讲述40年前的那段援非时光。

(苏廷范教授为学生们讲当年援非的故事)

苏教授是广西医科大学最早的援非医疗队成员。年1月,他作为第一批中国援助尼日尔医疗队成员抵达尼亚美,并先后在尼亚美、马拉迪两个省开展援助医疗工作。

(广西第一批援非医疗队成员合影,右一为我院苏廷范教授)

在采访中,刘丽东展示了一张照片,拍摄的是一张泛黄的文字,它是中法文对照的放射科医学术语。

“这是我们的老主任陈茂安年作为第二批援非医疗队成员在马拉迪省留下的笔记,他几乎将所有放射科发报告时使用的专业词汇都做了中法文对照。”刘丽东说,陈老的这份笔记医院放射科的玻璃板下,成为历届援非医疗队成员宝贵的学习资料。他们带去了中国医生严谨、负责的医德医风。

(年,广西医科大学一附院放射科陈茂安医生在尼日尔留下的中法双语工作笔记)

除了治病救人做好本职工作,队员们还利用一切机会传帮带。从国内探亲回来,刘磊的行李中不但有妻儿为他贴心准备的衣物、食品,还有广西医院医院的膀胱镜、鼻内镜;刘丽东得知当地医学院校没有放射学这个专业,就将自己随身携带的中文教材利用业余时间翻译成法文,供当地医务人员参考学习。他们还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当地医务工作者,“每教会他们做一个手术,他们都特别开心。”援非医生们说。

(中国第18批援尼日尔医疗队全体成员筹办了中国—尼日尔首届国际医学学术交流会)

中国医生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中非白衣外交作出了卓越贡献。广西医科大学历代援非医生敬业、严谨、仁爱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能吃苦、能打硬仗的优良传统也在撒哈拉沙漠留下了响亮的回声。

有10年援非经历的彭传敏说:“虽然已经离开了非洲,但是有召必回!”

(彭传敏也是在非洲救治病人)

(援非医生们利用节假日开展义诊)

41年过去了,第十九批援尼日尔医疗队已于今年初抵达尼亚美,来自广西医院的护士长欧春红已经投入到工作当中。

与前辈们分散在尼日尔各地开展援助医疗不同,如今他们的工作地点集中医院。这家由我医院不但极大改善了医生们的工作、生活条件,在医疗工作中,更能举各科室之力,达到更好的医疗效果,为尼日尔群众带来更多福音。

(欧春红此刻正在非洲执行援非任务)

赞赏

长按







































北京哪里有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白癜风原因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ly/1354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