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在尼日尔援外医疗的那些日子

发布时间:2022/8/10 15:40:43   

□防城港日报全媒体记者李映武黄艳芳

总统接见

术后查房

今年8月初,医院,第21批中国援尼日尔医疗队副队长、医院外科二病区主任陈志斌终于圆满完成援外医疗任务,返回防城港市。

8月30日,记者在医院会议室里见到了陈志斌。陈志斌皮肤有些黝黑,可黑眼圈却十分“抢镜”,整个人看起来有些疲惫。“回国一个多月了,还在倒时差,有时凌晨两三点醒了就很难入睡。”当记者问起在尼日尔的那段时光时,陈志斌像是打开了话匣子,讲述了在尼日尔的点点滴滴。

要解决的问题可不少

年1月27日,陈志斌随广西第20批援尼日尔医疗队抵达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年1月,一年的援外医疗任务接近尾声时,陈志斌又重新提出申请,继续留在尼日尔,与第21批援尼日尔医疗队继续并肩作战。

初到尼日尔时的情景,让陈志斌记忆尤深。“两层楼的机场外,一条柏油路延伸至远方,路的两边除了沙漠,还布满了生活垃圾。”陈志斌回忆道。

医院位于尼亚美市区北部,距离医疗队所在驻地约25公里。作为首批整建制进驻医院的中国医疗队,陈志斌与队员们只能从零开始,从组建临床专科科室到购置驻地办公用品、生活用品等均需亲力亲为。

当地物质极其缺乏,且价格居高,要在短时间内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到合适的办公桌,对于陈志斌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国内卖元一张的书桌在那里要卖多元,采购22张书桌需要花上一个多月的时间。”陈志斌告诉记者,因外出时间受限,加上在很多家具店里都找不到合适价格的书桌,只能到加工厂去询问,一来二去,购买书桌的时间成本就增加了。最后,还是在一名黎巴嫩商人的热情帮助下,才购买到了书桌。

变着法子适应环境

每年的2月至5月,是尼亚美市最热的时期,最高气温可达50℃,而接着的6月至9月是雨季。随着气温的升高,蚊子的数量也跟着增多,每到下午6点以后,陈志斌和队员们只能待在室内,不敢踏足户外半步。

如何让业余生活变得更加丰富一些?为此,陈志斌和队友们想出了不少办法。陈志斌说,医疗队员们每天医院——驻地“两点一线”,日子久了难免枯燥。为了让队员们能够利用业余时间锻炼身体、调节心态,陈志斌找了4家超市,才购买到了跑步机、哑铃等运动器材。“这些设备都不好买,好买的设备又没有场地可使用。”陈志斌一边苦笑一边说道。

除了体育锻炼外,一些队员们还提前下载好电子书,另一些则带上书本,不外出的时间就看书解闷。“队友们经常互相交换书本,一本《三国演义》就可以供大家阅读一年。”陈志斌说。

尼亚美市处于沙漠地带,当地蔬菜种类不仅少、价格还比肉类贵。除了看书、运动之外,陈志斌和队友们还从国内购买了一些菜籽,包括芥菜、青瓜、白萝卜、空心菜等各种各样的蔬菜种子。大家利用下班或轮休时间,在驻地院子里的空地上开垦出一片菜地,从播种、移苗、浇水、施肥、除草到收割,大家都忙得不亦乐乎。3年的时间里,之前在国内从未种过菜的陈志斌不仅成了种菜能手,还学会了腌酸菜、晒萝卜干等。

只要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在陈志斌的印象里,尼日尔的医疗条件十分落后。“我们国家援助了许多先进设备,可却苦于没有懂技术的人员能够利用这些设备。”陈志斌说,在抵达尼日尔后,所有工作的进度比想象中的要慢,缺人才、缺技术、缺医用耗材,这些都是摆在面前的问题。“光组建一个神经外科,就用了近10个月的时间。”陈志斌说。

科室组建好了,可专业人才的缺乏又一度成为开展神经外科手术的“绊脚石”。陈志斌说,刚开始时,当地鲜有医生会使用移动c臂机、彩超、显微镜等设备,他们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在使用的过程中因操作不当时常导致设备失灵。正所谓无“米”不成炊,有“米”无“巧妇”也难行。

此外,由于当地实行医药分开制,医院里没有缝合、止血等医用耗材,给科室业务的开展带来不少考验。按照当地旧例,如有病人需要进行手术,医院找医生开单,然后再照单在外面自行购买纱布、刀片等医用耗材。“一台手术的准备时间通常是我们在国内所用准备时间的3到4倍。”陈志斌说。

陈志斌告诉记者,在给病人进行手术时,没有止血棉,就用纱布代替;没有缝合材料,就只能在技术上尽量精细,减少病人出血,也减少医用耗材。年,在医疗队和尼方医生的互相配合下,医院首例颅脑重型创伤颅内复合血肿患者被救治成功。此后,医院进行治疗,并得以康复。“很艰难,但我们却突破了。”陈志斌说,在那里,每一场手术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他们用最差的设备,做最好的手术,还得保证手术的成功率。

在尼日尔的那些日子里,陈志斌一共做了多例的颅脑手术,手术成功率%。不论是当地的医生,还是患者或患者家属,对中国医生都极为热情,也很是尊敬,时常会用中文对中国医生说“谢谢”。

年5月16日,尼日尔总统伊素福到医院视察并亲切接见第21批中国援尼日尔医疗队队员。今年1月26日,为表示对第21批中国援尼日尔医疗队的感谢,医院联盟董事董事长、医院院长等官方负责人来到医疗队驻地,为医疗队举行欢送仪式,给医院满意证书,并送上象征友好的小礼物。

当记者问起为何要远赴尼日尔参加医疗援助工作时,陈志斌坦言,受导师的影响,早在读大学时他就已萌生了援非的想法。他说:“到非洲可以锻炼本领,也可以锤炼意志,那段日子很珍贵,它让我觉得没有什么困难是克服不了的。”

(本文图片均由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jt/2326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