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去

发布时间:2022/7/15 14:51:23   

近日多地气温屡创历史新高,凭实力体现了夏天有多热!什么是高温?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超过35℃则为高温天气。连续三天及以上的高温天气则被称为高温热浪。恐怕你也没想到,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天真热!

为了抵御室外的热浪滚滚,大家躲进空调房里展开花式避暑,追剧、打游戏、吃西瓜、喝冷饮。可是,在没有电和冰箱、空调的古代,人们是怎么扛过高温的呢?今天就来了解下古人消夏的智慧。

夏夜追凉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杨万里

01

消夏贵在用“冰”

冰的冬藏夏用

自古以来,冰就是夏日避暑的必需之物。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经开采、储存和使用天然冰了。周朝设立了专门的机构管冰,由凌人负责。《周礼》中记载了凌人的职责:“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描述了“凌人”在冬天开始凿冰、藏冰。

古人采集冰块的绘画

采集的天热冰会被放入冰窖或冰井中储存,存冰的地方叫凌阴。曹操在邺城的西北面专门建造了“冰井台”,《水经注》里说:“北曰冰井台,亦高八丈,有屋百四十五间,上有冰室,室有数井,井深十五丈,藏冰及石墨焉。”唐代设有东、西、内、外冰井,东西两处分别位于神都洛阳和京城长安。

受生产力制约,冰在古时是极其金贵的,除了自用、祭祀和丧葬用冰,皇帝还把赐冰作为官员的“福利”。《邺中记》写有:“石虎于冰井台藏冰,三伏之月,以赐大臣。”石虎是后赵的皇帝,虽然是个暴君,但也会赐冰体现恩典。

凌阴不仅见于文献中,在考古工作中也陆续发现了一些凌阴遗址。例如陶寺宫殿区的凌阴遗址、安阳殷墟大司空窖穴遗址、陕西凤翔雍城凌阴遗址、郑韩故城凌阴遗址、陕西千阳县尚家岭行宫凌阴遗址、汉长乐宫凌室遗址、清恭俭冰窖。

山西陶寺早期凌阴建筑基址

冰的采集和储存逐渐形成了产业,到唐代时出现了“冰商”,他们冬天藏冰,夏天拿出来卖。《云仙杂记》记载:“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能享用冰的多是达官贵人,唐朝宰相杨国忠家,每到夏天就用大冰块雕琢成山的形状,放在宴席之间给宾客降温。

靠杨贵妃上位的宰相杨国忠

古代有冰箱吗?

谁不想在骄阳似火时,来上瓶冰镇“快乐水”呢?古人虽然没有冰箱,但商周时期却有“冰鉴”!鉴,一种大盆,早期是铜质的,春秋中期后开始流行青铜鉴。“冰鉴”就是装有冰块的大盆,一层放冰,一层放水果或饮品,吃的时候打开盖用勺子捞取。它是早期冰箱的雏形。

湖北曾侯乙墓出土青铜冰鉴,国家博物馆藏

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中出土了青铜冰鉴,由铜鉴、铜缶组合而成,缶套置于鉴内。工作原理是依靠装在鉴内的缶四周的冰块,使缶中的酒、瓜果等降温,鉴内的冰块也同时起到降低室温的作用,可以说是原始“冰箱+空调”的黑科技组合。古人有了享受冰镇美食的乐趣。

冰鉴原理示意图

到了明清时期,以天然冰制冷的冰箱,作为一种重要的避暑器具,已经在皇宫里普遍使用了。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或“洋桶”。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对清乾隆年间的掐丝珐琅冰箱,堪称是中国古代藏冰器具的巅峰之作。里面分两层,底下一层搁冰,上面放瓜果食物。

清乾隆掐丝珐琅冰箱,故宫博物院藏

冷饮出现了

天然冰的利用促进了古代冷饮的发展。据记载,我国最早的冷饮是冰镇糯米酒,《楚辞·招魂》云:“挫糟冻饮,酹清凉些”,赞赏冰镇过的糯米酒,喝起来既醇香又清凉。古人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冰镇饮品和瓜果,把夏日美食不断翻出新花样。

唐代出现的“酥山”,类似于现在的冰激凌。所谓“酥”,是一种乳制品,与今天的奶油、黄油接近,是从北方游牧民族传入中原的。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仕女图》中,手上捧着的食物就是“酥山”。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仕女图》局部

制作方法是先将酥加热到接近融化的状态,然后向盘子类的器皿上,滴淋出山峦的形状,再放入冰窖里冷冻。酥山最底层应该是冰,上面覆盖着奶油、酥油,还会在摆盘时点缀装饰物。除了白色的“酥山”,后来又出现了“贵妃红”、“眉黛青”染出来的红色或绿色的“酥山”。

酥山后来演变为现在的冰激凌

唐代还出现了公开出售的“冰棍”,在大木桶里放上冰,撒上盐以降低冰的融点,再将盛有蔗糖水的小铁盒排列在桶中,插入小木棍,一会儿就冻成了冰棍。

宋代出现了冷饮专卖店,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专门售卖冷饮的摊位。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宋书家的《半茶图》中,也有出售冷饮的场面。

《清明上河图》局部,伞下为冷饮档

当时的冷饮种类繁多,《武林旧事》中记载,宋朝街市上的“冷饮店”,售卖雪泡豆儿水,漉梨浆、姜蜜水、木瓜汁、绿豆水、荔枝膏水等各色“冰水”,光听名字就感到丝丝凉意!北宋汴京的冰店里还有“冰糖冰雪冰元子”出售。

南宋诗人杨万里诗曰:“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南宋临安街上卖的有“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等。除此之外,人们还把果汁、牛奶、药菊、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名叫“冰酪”,大约与今天的刨冰相近,有诗赞其曰:“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消。”。

宋代出现了冷饮专卖店

元朝时,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受元世祖赏赐,品尝到了当时的皇家冷饮“冰酪”。据说后来,他把“冰酪”的制作技术带回意大利,再经法国传到英国,被英国人改造后,变身为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元世祖赏赐“冰酪”给马可·波罗

及至明清两朝,美味冷饮更是层出不穷。清代除酸梅汤等常见饮料外,还出现了类似柠檬汽水的“荷兰水”。随着制冰技术的不断发展,冷饮慢慢成了寻常百姓的解暑之物。

初夏

槐柳成阴雨洗尘,樱桃乳酪并尝新。

古来江左多佳句,夏浅胜春最可人。

——陆游

02

哪儿凉快哪儿呆着

古人为了避暑,在居住环境上费尽心机。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所谓“空调房”的雏形。《左传·襄公三十年》中提道:“郑伯有耆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朝至未已。”“窟室”就是现代的“地下室”,当时的贵族阶层,喜欢在温度较低的窟室中避暑。甚至有的还会放置冰块来降温。

到了汉代,皇家有了更为高级的“延清室”,即“清凉殿”。《汉书》记载:“清室则中夏含霜”,盛夏时屋内温度低如带霜,清凉殿的制冷效果可见一斑。殿中“以画石为床”、“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用着石质床具,身边放着盛有冰块的进口玉晶盘,再配上几个专门扇扇子的仆人。设施相当于现在的“凉席”+“风扇”了。

唐代时,中国开始出现最早的“中央空调”——“含凉殿”。“含凉殿”为唐朝皇帝后妃的寝殿,北临太液池,傍水而建,其制冷方式是通过机械装置完成的。《唐语林·豪爽》记载,正值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凉殿避暑。陈知节看到,“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进来后,他被“赐坐石榻”,感觉“阴溜沈吟,仰不见日,四隅积水成帘飞洒,座内冻。”

纪录片《大明宫》中的含凉殿

“含凉殿”在建筑设计上,一是避免阳光照进来,二是利用“水能”,即用水来转动扇叶,风扇对着凉水吹,形成冷气;三是在宫殿的四檐装上水管,把水引到屋檐上。这样一来,凉水在屋上循环,室内温度就降下来了,达到“座内含冻”的制冷效果。在民间,类似的装置称为“雨亭”或“自凉亭子”。

利用“水能”给建筑降温

“空调房”不断升级换代。宋代在降温基础上,增加了空气净化的功能,明清时又出现了现代分体空调式的可移动冷源。

宫中乐

红果瑶池实,金盘露井冰。

甘泉将避暑,台殿晓光凝。

——张仲索

03

消夏神器各显神通

每次在博物馆看到瓷枕,小探君就觉得脖子疼。别看瓷枕硬,可它却是消夏神器。唐代中后期,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的清凉特性,把它作为祛火生凉的夏令寝具大量使用。到宋以后,瓷枕在工艺和普及性上达到了鼎盛,并且体型也变大了,长度达到了30—40厘米。

宋白釉珍珠地娃娃卧莲瓷枕

再来看穿上怎么凉快,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是最轻薄的服装。素纱由精缫的蚕丝织造,是做夏服和衬衣的一种衣料,单色、纤细、稀疏、方孔。这件素纱单衣,通身重量仅49克,简直就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单衣

看完古人消夏的方法后,你是不是和我一样由衷钦佩古人的智慧呢?今天的我们,除了依靠空调WiFi西瓜,来抵御苦夏烦暑,也要记得默念”心静自然凉“哦!

苦热题恒寂师禅室

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

可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

——白居易

往期精选

小探君荐展:每周展讯(22.6.28)/南京博物院晋国特展/浙博龙泉青瓷展/异彩纷呈玻璃展

爱上博物馆:异彩纷呈玻璃展/虎年说虎/南京博物院宋韵展/邺城考古博物馆/国博饮食文化展/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华夏之华山西特展/大英博物馆亚述浮雕

一起看世遗:中国大运河/周口店遗址/明十三陵/敦煌飞天/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

探文化遗产:修定寺塔/烂尾城明中都/法门寺/北京中轴线/古邺城/正定古城/盘龙城/北京云居寺/云南基督教/潼关

抽身探世界:印度彭霸文明/墨西哥古献祭/保加利亚铜器窖藏/古埃及的诅咒/埃及木乃伊工坊/肯尼亚史前遗址/英国修女/墨西哥阿兹特克墓葬/

文史小知识:长安与洛阳/宋朝女性地位/宋代官服/《离骚》贴/寒食节的来历/康熙爷养生/春节文化民俗/《中秋帖》/《快雪时晴帖》/快递简史上/快递简史中/快递简史下/卍卐的历史/端午节中日韩/高考VS科举/古代开学季/古代运动/古代教师节/分餐与合食

历史和考古:移民/连坐/匈奴/王莽/陈国公主墓/永泰公主墓/太平公主宅院/茹茹公主墓/小河公主墓/江口沉银/隋朝VS秦朝/历史骗局/姜子牙/秦赵烽烟/张之洞/丹尼索瓦头骨/狐狸家畜/麻疹病毒/美洲原住民/谁是哥伦布

环球考古大事记:22.4.19/22.4.12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jj/2315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