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尼亚美 >> 尼亚美简介 >> 伏尔加河畔的畅想旅俄散记之五
伏尔加河畔的畅想----旅俄散记之五
千年一碑
早晨,告别圣彼得堡坐上前往大诺夫哥罗德的观光列车--它又被称为银环小镇。
这是一次溯源之旅,大约在公元年从堪察加半岛过来的瓦良格人留里克大公在此建立了大诺夫哥罗德公国,从此开启了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城里有座千年纪念碑,一目了然的概括了俄罗斯的历史。在这些小城用英文转译过来的站名与俄文直译的不同,上车后先把票给列车员看,确定了我们是去下诺夫哥罗德州的首府--大诺夫哥罗德市,看看多拗口。在俄罗斯旅行坐火车听不懂俄语报站名问题不大,你只要记住到站的时间就绝对不会出出错;火车运行的分秒不差,到时间下车准没错。
火车站不大方方正正一所房子,站前小广场中央是留里克大公手握长矛骑在战马上的雕塑,以火车站为端点延伸出一条双向大路,中间是带草坪的林荫道,各建筑物松散分布在两侧。说是州府其实并没有国内一般县城大,更谈不上有县城的喧闹。怎么形容呢?我告诉太太有点像我小时候生活的工厂区。
预定的旅馆是一幢座落在林中的独栋小楼。接待我们的是一位胖胖的俄罗斯姑娘,人特别热情只是旅游咨询方面一问三不知!她告诉我们当晚只有我们俩位客人,可以自由享用这里的一切,大客厅和厨房,早餐她已经准备好放在冰箱里了,然后把钥匙(哇塞:那种长长的铜的钥匙,在国内应该只在民俗博物馆里才能看到了)交给我们就走了。不奇怪,在境外旅行经常偶遇这样的旅馆,一切都是自助式的,管理人员每天只来一次甚至不来,这样好更自由。
留里克大公国也是俄罗斯最早的国家雏形
内城城墙
时至今日很难得这里一直保持着原始的古城格局和风貌。区分内城和外城,外城的土堆城墙还相当完整,内城则是砖石砌成。那座千年纪念碑就建在内城;
正面持盾牌者为留里克大公,左边手把十字架的佛拉基米尔大公。
在年为纪念留里克大公即位年而建。除了纪念意义,它还是一座艺术品,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上面居然刻有多个在俄罗斯历史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人物。从留里克大公(开国者)到弗拉基米尔大公(俄罗斯东正教的引入人)、彼得大帝,叶卡捷琳娜大帝;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将军等战争英雄;另外还有包括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这个点来俄罗斯旅游不能错过。
供城市统治者居住的地方都叫克里姆林宫,所以俄罗斯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克里姆林宫。无论内城还是外城这是一座教堂林立的城池。内城有俄罗斯现存最古老的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教堂西南部是建造这座教堂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及其母亲的墓地。东侧是年建造的钟楼,与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内里的伊凡大钟楼一个建筑风格。
内城里的钟楼和教堂
参观完克宫出城门看到一水两岸的城市布局,对岸视野范围内内分布着大大小小许多教堂,我明白了这里才里是普遍市民居住的下城。神也分等级,贵族和平民进不同的教堂。克宫围墙里的索菲亚大教堂供大公、高级贵族参拜,层级低的贵族不够资格只好在家族领地自建教堂。
大大小小的教堂遍布全城
看看时间富裕就坐船前往伊卡门湖游览权当休息,上船时只有我们4个游客,临出发涌上来一群孩子,船上船下叽叽喳喳热闹了。小城的孩子可能对外国人挺新鲜,纷纷围过来和我们打招呼。一个多小时的游湖成了和孩子们的联欢。
烟波浩淼伊卡门湖
下船后继续游览对岸城区,大诺夫哥罗德城一河两岸城市与自然交织在一起,风景质朴美丽,正值春天百花盛开。许多教堂前面都遇到老师带着学生写生、参观、上户外辅导课;感觉俄罗斯人比较重视课堂之外的教育,那种对艺术和大自然的热爱自小养成。
按图索骥找到了城市最偏辟处一所几近破败内部阴森的修道院,介绍上说修道院的门楣是从年前从罗马梵地冈带过来的。
傍晚返回旅馆的路上看到一个小市场。人们都在这儿买面包或蔬菜,市场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有一排排摊位而是一座座小木屋,木屋只有一个小窗口,大家站在外面排队,怪!里面一个人不紧不慢操作着;我们也入乡随俗的排队买了西红柿、黄瓜;
当晚我们独享整幢房子,本想睡个好觉,结果客厅里不少战争碟吸引了我。看到半夜也不想睡,只狠时间太短了。
早晨跑步的外城土堤,小广场摆放着二战时的坦克、火炮
次日反而早早起身了,一个人沿着克里姆林宫外城那道土城墙跑一圈,途中路过一个小广场只见两侧摆放着二战时期苏军使用过坦克和高射炮,爱国教育真是无处不在。
哥市郊外还有一所古老的尤利耶夫修道院,我们坐公交车前往,这里的公交还是人工售票,一概晃动着大妈的身影,只要你求助绝对热情帮助。感觉俄罗斯这些年基层的基础设施欠账不少,仅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感觉不到,周边一走感同深受。坑坑洼洼的柏油路,沿途经过的村落多是陈旧的木屋和泥泞的土路。
地处城郊的修道院,在这儿遇到不少年青的修士
尤利耶夫修道院处湖畔,历史相当久远是个修行的好地方,它由雅罗斯夫大公为彰显攫取了爱沙尼亚之功于年创建。值得一看的是教堂里面从墙壁到天花板,布满了古老精美的壁画。因为修道院还在使用,想窥视一下修士的生活,便一头钻进一排平房修士们的宿舍里,谈不上有什么装饰,陈设也极其简单,不少年青修士在此学习。
木制建筑是俄罗斯民族原始生活的写照
距离修道院几百米外,有一个木结构建筑博物馆令人惊喜,这里保留着自16世纪以来俄罗斯人生活居住的各类木质建筑。有教堂、有富人大宅也有农家小屋、甚至粮仓、车马店等20多幢。可贵的全是原物原封不动移过来的。里面还有身着各式民族服装的大妈,让游客体验最地道的民俗生活。
世界如此之大,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类的种个种族和不同民族,从表像上看南辕北辙差异很大;不过你仔细一想相通的东西还是多。或许可以称之为普世生活观?眼前俄罗斯农舍也依稀可见中国农村生活的影子。比如孩子吊起来睡,中国东北十八怪里就有这条;为冬季取暖的需要一家老少都睡在一起,中国北方是睡火炕,俄罗斯是睡在灶之上类似阁楼一样的夹层中;地球村都一样!
昨天在城区偶遇一家面包店,类似公共食堂一样,不设坐椅,食客站在高脚小圆桌旁边吃,令人称奇的是这家面包烤的面包出奇的好,而且种类多,除了各种肉类的还有水果甚至这些年在国内流行的抹茶包也有。回城直奔它家,里面已经人满为患。连小圆桌也插不进去站,只好买了鱼排面包和果汁坐在外面长椅上吃。
晚霞之中坐火车惜别银环小镇。
疑入仙境--苏兹达尔
中国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那么苏兹达尔就是仙境一般的小镇。在火车包厢里睡了一个好觉,早晨6点到达莫斯科,接驳第一班地铁去库尔斯克火车站,再换乘市郊列车前往拂拉基米尔。周六外出度假的人特别多;
苏兹达尔是农业发达的富庶地区,出产俄罗斯最好的黄瓜,酸黄瓜是俄罗斯人的最爱。谁说种地不能致富?当地人就是因种黄瓜而发达进而发展旅游致富。
公交车“隆隆”声把我们摇晃进一个童话世界,只见蓝天白云之下广袤绿色的大草原,一条河流弯弯曲曲流过,两岸星罗棋布点缀着村落;村庄的木屋被漆成红黄蓝绿丰富的色彩,鹤立鸡群突兀着教堂那耀眼的金色、蓝色洋葱头;恍入仙境令人陶醉。
怪不得来过的人都对这儿赞不绝口。预定的民宿是一所令人亮眼的绿色木屋,房东夫妻:瘦高个子的阿廖沙和她的太太胖胖的伊莲娜,热情接待了我们。
预定的民宿
这是一栋典型的俄罗斯民居,小客厅和开放式厨房兼餐厅、公用洗手间,有三间客房供客人使用,里里外外干干净净,一看就知道女主人精明强干;伊莲娜安排我们入住最大一个套间。卧室有一张大床中间再隔断有一个小客厅。
奔波了一夜又一上午,到了这里顿时有了家的感觉,先冲凉换衣服,然后泡了一壶自带的龙井坐在房东家的花园里休息,男主人正在院子里忙碌,我邀请他同饮一杯。在俄罗斯人们喝红茶也很普遍,喝的时候加糖再讲究一点的还加上一片柠檬。
看的出来俄罗斯旅游部门这些年还是蛮有作为,伊莲娜家的角柜上面摆放着最近3年当地旅游部门颁发的各类证书,她家是网红店。我注意到另一面墙上挂着现任总统普京的彩色标准照。
说到普京,女主人直竖大姆指。客厅桌子上有两本厚厚的留言簿,里面有来自世界国游客用各种文字留下的感言。其中不少是中文写的,我也有感而发也写了一页,结尾是祈祷世界和平,中俄友谊远源流长。
行程过半选择这里主要目的是休闲。“苏兹达尔”俄语意思是“上帝守护的城市”,作为俄罗斯最早的聚居地之一,苏兹达尔从9世纪开始就有人居住,属于弗拉基米尔·苏兹达尔公国;曾经是俄罗斯第二大政治及宗教中心。由于蒙古人的入侵整个城市遭到了焚毁,从此衰落。政治中心逐渐西移至现在的莫斯科。苏兹达尔被隐没在历史的角落里;近代声势浩大的远东铁路开始兴建,铁路没有经过此地,使得城市发展又一次失掉机会。
苏兹达尔的克里姆林宫
事物往往有它的两面性,有时候坏事也变成好事,这也让它成为一处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尽力过自己的小日子。这里除了高高的教堂塔尖和钟楼见不到一座现代建筑的影子,也没有工厂,城内民居都是木质建筑,几乎所有公共设施也都是木质的,可以说是一座真正的木建筑艺术宝库。
两天活动的主题词可以概括为宗教、徒步、美食、美酒。跟房东索要了一张手绘地图,然后开始了桃花源里的漫步。
小镇的市场美酒飘香,家家自酿水果酒和蜂蜜酒
人类从来都是择水而居,卡敏卡河穿城而过,街市和村落依河而建。这里有最原始风貌的克里姆林宫、圣母圣诞大教堂、钟楼及大主教宫;宫内主殿被改造成博物馆,系统介绍了东正教自传入俄罗斯后的发展演变。文字、图像、实物均很充分看后收获不小。
市场上一匹矮脚马吸引了的注目
斯巴素—叶夫菲米男修道院算得上古老悠久;就像中国有庙就有庵一样,波克罗夫女修道院在附近,这座于年设立的修道院庭院和建筑被整修得整洁美丽,里面甚至还有一家旅馆。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墙不开放,苏兹达尔的克里姆林宫的宫墙游客可以随意登临。圣袍修道院里有苏兹达尔最高的建筑物---钟楼,正在维修,不过给守门人塞了100卢布,他便慷慨请我们登高一望,领略了苏兹达尔全境风光。
小镇有个热闹的集市,游客也会汇聚在这里,假日里更是人声鼎沸。当地人家家都酿蜂蜜酒,集市上飘散着佳酿的醇香,“?风熏的游人醉”。开始我们只买了一小瓶,喝后大呼不错,第2天路过又买了一大瓶,一直喝到莫斯科。
聊过美酒再聊美食,美食是房东伊莲娜最拿手的俄罗斯薄饼。这也是俄罗斯普通人家平日里最喜爱的传统主食,她像玩杂技一般同时操作两个平锅,现摊现吃。佐餐的是自家腌制的果酱和酸黄瓜。果酱有樱桃、李子、苹果几种;(我们都对樱桃果酱感兴趣);还有酸奶;味道妙不可言,我一口气吃下去10张饼。结果是太太喜欢上用酸奶拌上果酱混和吃;我则从此喜欢上俄罗斯酸黄瓜,回国后也不断代购。
美景处处有,随手拍出来都可以当明信片
人们用劳动创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条件,有的人可以过的很好,而有的人就过的不怎么样,上帝是公平的。
次日早晨,谢廖沙早早就在院子忙碌。昨天跟我握手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他手上厚厚的老茧,他把自家的花园打理的井井有条。这几天正筹备盖一间新木屋。虽然彼此之间语言交流不是很顺畅,但是并不妨碍我们理解对方的意思。他告诉我旅游形势越来越好,他在院子里建一个家庭酒吧,客人们就可以在木屋里喝酒在院子里唱歌跳舞。他摇头晃脑示意跳舞的样子逗得真开心,也引发我和太太的感叹。
弗拉基米尔---流放之门
星期天的东正教弥撒
弗拉基米尔和苏兹达尔属于统一的风景名胜保护区。我们在此转车回莫斯科。早早过来游览,小城历史比莫斯科还古老,当天恰好是星期天,在教堂里体验了一次正式的东正教弥撒。唱诗班由一群漂亮的年轻小伙组成,合唱来的悦耳动听。
值得一提的是顾名思义此城与弗拉基米尔大公紧密相关,山岗上高高站立着大公雕像,因为娶了拜占庭皇帝巴西尔二世的妹妹而将东正教引入俄罗斯名垂青史。也因此被俄国教会封为第一圣人。
小城处处皆美景
说起来简单,这在当时其实非常重要。因为在世人眼里,那时的俄罗斯就是一个东方蛮夷分子,信了教一下子立地成佛变的高雅起来,说白了就是被欧洲文化接纳了。当然现在看这事还是有点纠结,俄罗斯国徽上那只双头鹰左看看右看看,一直看了几百年。西方社会始终对它心存鄙视和现实中的拒绝;这让俄罗斯的精英们内心极不平衡。也成为多次战争深层次诱因。
再接上面,那就是后来怎么从大公晋升到沙皇了?过去在欧洲皇帝、大公、国王不是随便叫的。法国拿破仑算一个还有德国威?皇帝。后来到伊凡雷帝打败蒙古人做大了,拜占庭帝国日暮西山,他宣称自己是东正教的保护人,以拜占庭的继承人自居,“沙皇”这个称号是这么来的。
金门
虽说是州府也只有一条主街,游览时沿着街道走下去就行了,沿途是多处教堂,有圣母安息大教堂、德米特里耶夫教堂、涅尔利河口圣母教堂,最后到达金门结束。古代佛拉基米尔城门分内城和外城,城门别以“金”、“银”、“铜”类推;如今仅存一座,大门是用橡木包铜再镀金,所以称为金门。
这里也被视为踏上流放西伯利亚的开始,沙俄时代的流放者、苦役犯去西伯利亚的必经之路。有幅油画《流放者之路》,描述的正是这条有名的悲伤道路。
弗拉基米尔街景
午时正好走到一间肯德门口,便进去打算吃顿俄罗斯的美式快餐,没想到这里人气爆满,绝大多数是家长带着孩子们,和中国一样,如今这些西方消费遍布俄罗斯城镇。周日是返程高峰,郊区火车箱里挤满了度假回城的人们。火车抵达莫斯科城外看到公路上返程的车流拥塞在路上,庆幸我们没有坐大巴回来。(待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