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绘画中西美术名家人物简介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7/12/13 11:57:31   

美术名家篇

顾恺之

顾恺之是东晋著名的画家、绘画理论家和诗人。东晋义熙初年,顾恺之任通直散骑常侍,博学多才,工诗善书精丹青,被人们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他沉浸艺术,孜孜不倦,曾经师从卫协,擅作佛像、人物、山水、走兽、禽鸟,尤其擅长点睛,自己曾说“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之中”。顾恺之的笔法如春蚕吐丝,正如有人所说的:“初见甚平易,细看则六法兼备;设色以浓彩微加点缀,不晕饰,运思精微,襟灵莫测,神气飘然”。兴宁中他在建康瓦棺寺壁作《维摩诘像》,容貌清羸,神态忘言,轰动一时。他曾经为裴楷画像,颊上添三毫,倍觉有神采。又为谢鲲造像,布以石岩之中,可谓是别出心裁。画中兴帝相列像,妙极当时。历史上还将曹不兴、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称为“六朝四大家”。

顾恺之在画人物画时,特别注重点睛,强调传神。他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指眼珠)中”。顾恺之的笔迹紧劲连绵,如春蚕吐丝,又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通称为高古游丝描。着色则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他还善于用睿智的眼光来审察题材和人物性格,加以提炼,因而他的画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耐人寻味。继东汉张衡、蔡邕等以来,顾恺之是所有士大夫画家中成就最突出的画家。他总结了汉魏以来民间绘画和士大夫画的经验,把传统绘画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与他同时代的谢安对他的评价极高,谢安认为“顾长康画,有苍生来所无”。对于顾恺之的画艺,谢赫在《画品》中仅置之于第三品,评价不高,因而引起稍后的姚最以至唐代李嗣真等人的不平,认为这是“曲高和寡”,任意抑扬,应将顾恺之与陆探微“同居上品”。唐代张怀瓘有一段评论说:“像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以顾为最”。这段评论对后世颇有影响,差不多已成为定论。

顾恺之著作有《启蒙记》3卷,文集20卷,但是都已经失传。由于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记录,顾恺之的画论得以保存了3篇,即《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其中心组成部分有传神论、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等。“传神”即重视精神状态的表达。他认为“手挥五弦”尽管是很细致和难于掌握,但是比之“目送飞鸿”的精神状态和内心活动的表达却要容易。在画论中明确提出“以形写神”的概念,其目的是达到形神兼备。“迁想”是画家观察对象体验生活中的揣摩、体会,以至构思,即想象思维的过程。“妙得”就是巧妙地把握对象内在的本质。“迁想妙得”要做到主客观的统一和作者与表现对象及读者相互间思想的交融。这些论点实为谢赫六法论的先驱。对后来的中国画创作和绘画美学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赵孟頫

赵孟頫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作孟俯,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士,所以画史又称“赵吴兴”。

赵孟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可用明人王世贞的话作为概括:“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如果说,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以文学化造境,而元以后的绘画意趣更多地体现在书法化的写意上,赵孟在其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如果说,元以前的文人画运动主要表现为舆论上的准备,元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正规画而演为画坛的主流,那么,引发这种变化的巨擘仍是赵孟。

作为一位变革转型时期承前启后的大家,赵孟在绘画上,山水、人物、花鸟、竹石、鞍马无所不能;工笔、写意、青绿、水墨,也无所不精。他在我国书法史上已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元史》本传讲,“孟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元鲜于枢《困学斋集》也称:“子昂篆,隶、真、行、颠草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赵孟的书风遒媚、秀逸,结体严整、笔法圆熟、世称“赵体”。

作为一代书画大家,赵孟经历了矛盾复杂而荣华尴尬的一生,他作为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对此,史书上留下诸多争议。“薄其人遂薄其书”,贬低赵孟的书风,根本原因是出自鄙薄赵孟頫的为人。尽管很多人因赵孟的仕元而对其画艺提出非难,但是将非艺术因素作为品评画家艺术水平高低的做法,是不公正的。鉴于赵孟在美术与文化史上的成就,年,国际天文学会以赵孟的名字命名了水星环形山,以纪念他对人类文化史的贡献。散藏在日本、美国等地的赵孟书画墨迹,都被人们视作珍品妥善保存。

阎立本

阎立本是中国唐代画家兼工程学家。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临潼县)人,出身贵族。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因为阎擅长工艺,多巧思,工篆隶书,很擅长绘画和建筑,隋文帝和隋炀帝均爱其才艺。入隋后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兄阎立德亦长书画、工艺以及建筑工程。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之际。

阎立本的绘画艺术,先承家学,后师张僧繇、郑法士。据说他在荆州见到张僧繇壁画,在下留宿十余日,坐卧观赏,舍不得离去。后人说他师法僧繇,所画的人物、车马、台阁都达到很高水平。

除了擅长绘画外,阎立本还颇有政治才干,在唐高祖武德年间即在秦王(李世民)府任库直,太宗贞观时任主爵郎中、刑部侍郎。高宗显庆元年()阎立德殁,他由将作大将迁升为工部尚书,总章元年擢升为右相,封博陵县男。当时姜恪以战功擢任左相,因而时人有“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之说。

阎立本的《太宗真容》、《秦府十八学士图》、《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描绘了唐太宗李世民及众臣,形象逼真传神,是当时名作,时人誉之为“丹青神化”。北宋宣和年间,御府尚藏有阎立本作品42件,其中有《王右军(羲之)像》、《窦建德图》、《李思摩像》、《凌烟阁功臣图》、《魏徵进谏图》、《步辇图》等。现存相传为阎立本的作品(或摹本)有《历代帝王图》(现藏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萧翼赚兰亭图》、《步辇图》、《职贡图》等。《步辇图》描绘了唐太宗同迎接文成公主入藏的吐蕃使臣会见的情景,是反映汉藏和亲的历史画卷。

传为阎立本的作品还有描绘汉至隋代13个不同帝王形象的《古帝王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描绘边远民族以及国家使臣去唐王朝通聘的《职贡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表现唐太宗派监察御史萧翼以巧计从和尚辩才处赚取王羲之书法名迹《兰亭序》的《萧翼赚兰亭图》(此图有两卷,一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一藏辽宁省博物馆)。尽管这些作品与阎立本的关系如何尚待进一步研究,但基本上反映了初唐时期绘画的风貌。

阎立本在艺术上继承南北朝的优秀传统,认真切磋加以吸收和发展。从传为他的作品所显示的刚劲的铁线描,较之前朝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古雅的设色沉着而又变化,人物的精神状态有着细致的刻画,都超过了南北朝和隋朝的水平,在绘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李思训

李思训是我国唐代著名书画家,字建睍,出身唐宗室,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市)人。唐高宗时,李思训为江都令,因武则天执掌朝政杀戮唐宗室而弃官隐居,至唐中宗神龙初年又出任宗正卿、历官益州长史。唐玄宗开元初年,官至左武卫大将军,任左羽林大将,晋封彭国公,因玄宗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死后追赠秦州都督。画史上称他为“大李将军”。

李思训善画山水、楼阁、佛道、花木、鸟兽,尤以金碧山水著称。其山水画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具有装饰味的工整富丽的金碧山水画风格。在创作上,李思训除了取材实景,多描绘富丽堂皇的宫殿楼阁和奇异秀丽的自然山川外,还结合神仙题材,创造出一种理想的山水画境界。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江帆楼阁图》轴,画游人在江边活动,以细笔勾勒山石轮廓,赋重青绿色,富于装饰性。此画虽今被认定为宋人手笔,但是可以反映他的画风。他的儿子李昭道,官至太子中舍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人称“小李将军”。他秉承家学,也擅青绿山水,风格工巧繁缛。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明皇幸蜀图》画唐玄宗及随从逃难四川的情形,宋以来相传为他的作品,现被断为宋人摹本。此派的山水风格,在初唐的章怀太子墓和懿德太子墓壁画中也可以看到。

李思训的作品,因年代久远,现在已是非常罕见。《宣和书谱》记载尚有《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等17幅,现在仅见《江帆楼阁图》和《九成宫纨扇图》。流传至今的《江帆楼阁图》据记载是他的作品,但是现仍存有争议。

由于李思训身为皇室,其作品反映了贵族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理想,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和佛道思想及文人隐居习尚的影响,也使他在作品中时常流露出一种出世情调。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对后来中国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就是对他这一派画风的延续。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人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则将他列为“北宗”之祖。

吴道玄

吴道玄,字道子,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是我国唐代杰出画家。吴道玄约生于唐高宗时代,绘画活动在玄宗开元、天宝年间(约公元7世纪末、8世纪前期)。他出身贫寒之家,曾从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又习绘画,师法张僧繇。后来由山东兖州瑕丘尉召入供奉,授以“内教博士”、“宁王友”等职。因为玄宗召他入宫,遂改名道玄为道子,并宣称没有朝廷的诏令,不得作画。其所作人物、鬼神、鸟兽、台阁都冠绝一世,作宗教壁画有三百壁之多。后人奉为“画圣”,被民主画工尊为“祖师”。“落笔雄劲”、“敷粉简淡”是其总体艺术风格。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由于变化古来因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并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所以表现出的物象“高侧深斜、卷飘带之势”,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他还创出“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的淡彩法,称做“吴装新格”。其作品反映现实生活者较多,有强烈的人民性。诗人杜甫在看了他画在洛阳玄元庙的壁画《五圣图》后写有“画手看前辈,吴生独擅场。森罗移地轴,妙绝动宫墙。五圣联龙衮,千官列雁行。冕旒俱秀发,旌旗尽飞扬”的赞语。吴道子的画风也为唐代和宋元以来许多画家所效法。宋代李公麟的朴质清劲的“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就是在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对后世的影响十分重大。

王维

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曾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轼曾称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所以后世人称其为“诗佛”。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首。不仅如此,王维还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两类:他作青绿山水似李思训,作水墨山水近吴道子。同时他还首创了破墨山水,尽去了以往山水画的浮华之气,仅用水墨渲淡而成,把原先以勾线为主的山水画,向水墨发展推进了一步,其名作《辋川图》就是后者的典型代表。在他的画中体现出着笔清新、笔墨淡出。读他的画,便能自然而然地体悟到雅淡之中透出的独特艺术底蕴。

相传,王维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真假姑且不论,我们就文字对他绘画作品的评论来看可以得出:王维把画与诗相互融会贯通,其诗平实而简远,其画韵味含蓄而丰富,意境清旷苍秀,在自然中勾画出属于他自己的一方天地。他用笔随意,墨气沉稳,线条有力而飞扬不张,在他的空间里,形象与笔墨相得益彰,抒发出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感受。他把相应的诗歌以文字为媒介,状物表意,诗情与画意有机结合,从而为世人创造出了更为广阔幽远的艺术空间。

王维开启了唐代的水墨山水,并对后世文人画有着极为重大的影响。他一生把所有的感情尽情挥洒于山水之间,寄情造意,诗从胸发,画由意出,情景交融,诗画同工,曲意盎然,达到了诗画相融的最高境界。

郑板桥

郑板桥是我国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他是江苏兴化人,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进士。他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有政声“以岁饥为民请赈,忤大吏,遂乞病归”。做官前后,均居扬州,以书画营生。擅画兰、竹、石、松、菊等,而画兰竹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他取法于徐渭、石涛、八大山人,而自成家法,体貌疏朗,风格劲峭。工书法,用汉八分杂入楷行草,自称“六分半书”,并将书法用笔融于绘画之中。他主张继承传统“十分学七要抛三”,“不泥古法”,重视艺术的独创性和风格的多样化,所谓“未画之先,不立一格,既画之后,不留一格”,对今天仍有借鉴意义。其诗文真挚风趣,为人民大众所喜诵。亦能治印,“接近文何”。有《郑板桥全集》、《板桥先生印册》等。

郑板桥绘画,学于现实,博采众长,自成风格。他一生最喜画竹、兰、石,兼画梅、松、菊等,效法“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春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做“千秋不变之人”,这是板桥所欣赏的“四美德”。竹、兰、石代表着作者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也是他“倔强不驯之气”的象征。

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他一生的大多数时光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指的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浓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秀的作品。

郑板桥画兰石,也与别人不同。《清代学者像传》中有:“兰叶用焦墨探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既撤撒得开,又收得拢,未开、初开、半开、全开的兰花;山上、岩下、石畔、盆中的兰花,他都画。“画石亦然,有横块,有竖块,有方块,有圆块,有欹斜侧块”,既有细皴,又有乱为,有时甚至用畅笔酣墨画“一笔石”。

吴昌硕

吴昌硕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他与虚谷、蒲华、任伯年并为“清末海派四杰”。

吴昌硕特别擅长写意花卉,受徐渭和八大山人影响最大,由于他书法、篆刻功底深厚,他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及章法、体势融入绘画,形成了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自己也曾说:“我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他常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老辣,力透纸背,纵横恣肆,气势雄强,布局新颖,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喜取“之”字和“女”的格局,或作对角斜势,虚实相生,主体突出。其画作用色上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色泽强烈鲜艳。名重当时的画家任伯年对吴昌硕以石鼓文的篆法入画拍案叫绝,并预言其必将成为画坛的中流砥柱。吴昌硕作画用“草篆书”以书法入画;线条功力异常深厚。虽然从状物绘形的角度看其线条的质感似乎不够丰富、切实,但恰恰是舍弃了形的羁绊,吴昌硕的绘画才步入了“意”的厅堂,从而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表现形式。

吴昌硕绘画的题材以花卉为主,但是学画较晚,40岁以后方将画示人。前期得到任颐指点,后又参用赵之谦的画法,服膺于徐渭、朱耷、扬州八怪诸画家的画艺,从中受惠甚多。他酷爱梅花,常以梅花入画,用写大篆和草书的笔法为之,墨梅、红梅兼有,画红梅水分及色彩调和恰到好处,红紫相间,笔墨酣畅,富有情趣,曾有“苦铁道人梅知己”的诗句,借梅花抒发愤世疾俗的心情。又喜作兰花,为突出兰花洁净孤高的性格,作画时喜以或浓或淡的墨色和用篆书笔法画成,显得刚劲有力。画竹竿以淡墨轻抹,叶以浓墨点出,疏密相间,富有变化,或伴以松、梅、石等,成为“双清”或“三友”,以寄托感情。菊花也是他经常入画的题材。他画菊花或伴以岩石,或插以高而瘦的古瓶,与菊花情状相映成趣。菊花多作黄色,亦或作墨菊和红菊。墨菊以焦墨画出,菊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晚年较多画牡丹,花开烂漫,以鲜艳的胭脂红设色,含有较多水分,再以茂密的枝叶相衬,显得生气蓬勃。荷花、水仙、松柏也是经常入画的题材。菜蔬果品如竹笋、青菜、葫芦、南瓜、桃子、枇杷、石榴等也一一入画,极富生活气息。其作品色墨并用,浑厚苍劲,再配以画上所题写的真趣盎然的诗文和洒脱不凡的书法,并加盖上古朴的印章,使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对于近世花鸟画有很大的影响。

齐白石

齐白石是我国20世纪十大画家之一,书法篆刻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年1月1日出生于湘潭县白石铺杏子坞,年9月16日病逝于北京,终年93岁。宗族派名纯芝,小名阿芝,名璜,字渭清,号兰亭、濒生,别号白石山人,遂以齐白石名行世;并有齐大、木人、木居士、红豆生、星塘老屋后人、借山翁、借山吟馆主者、寄园、萍翁、寄萍堂主人、龙山社长、三百石印富翁、百树梨花主人等大量笔名与自号。

齐白石曾任北京国立艺专教授、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画院名誉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曾被授予“中国人民艺术家”的称号、荣获世界和平理事会年度国际和平金奖、年诞辰周年之际被公推为“世界文化名人”等等。有《白石诗草》、《白石印草》、《齐白石作品选集》、《齐白石作品集》等传世。

在绘画艺术上,齐白石受陈师曾影响甚大,他同时还吸取吴昌硕之长。他很擅长花鸟,笔酣墨饱,力健有锋。但是画虫则一丝不苟,极为精细。他还推崇徐渭、朱耷、石涛、金农。尤工虾蟹、蝉、蝶、鱼、鸟,水墨淋漓,洋溢着自然界生气勃勃的气息。山水构图奇异不落旧蹊,极富创造精神,篆刻独出手眼,书法卓然不群,蔚为大家。齐白石的画,反对不切实际的空想,他经常注意花、鸟、虫、鱼的特点,揣摩它们的精神。他曾说:“为万虫写照,为百鸟张神,要自己画出自己的面目。”他的题句非常诙谐巧妙,他画的两只小鸡争夺一条小虫,题曰;“他日相呼”。一幅《棉花图》题曰:“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不倒翁图》题“秋扇摇摇两面白,官袍楚楚通身黑。”80岁之后,齐白石画虾技术颇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

徐悲鸿

徐悲鸿原名寿康,江苏宜兴屺亭镇人,中国美术家、美术教育家,擅长画马。他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者。

徐悲鸿出身贫寒,自幼随父亲徐达章学习诗文书画。他于年17岁时便在宜兴女子初级师范等学校任图画教员。年入上海复旦大学法文系半工半读,并自修素描。年留学日本学习美术,不久回国,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年赴法国留学,考入巴黎国立美术学校学习油画、素描,并游历西欧诸国,观摹研究西方美术。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年起,先后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德国、苏联举办中国美术展览和个人画展。抗日战争爆发后,在香港、新加坡、印度举办义卖画展,宣传支援抗日。后来重返中央大学艺术系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任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现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为第一届全国政协代表。

徐悲鸿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他把西方艺术手法融入到中国画中,创造了新颖而独特的风格。他的素描和油画则渗入了中国画的笔墨韵味。他的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历史、神话,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他的许多作品都充满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表现了人民群众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威武不屈的精神,表达了对民族危亡的忧愤和对光明解放的向往,比如他的代表作油画《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及中国画《九方皋》、《愚公移山》等巨幅作品。他常画的奔马、雄狮、晨鸡等,给人以生机和力量,表现了令人振奋的积极精神。尤其是奔马,更是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

由于徐悲鸿长期致力于美术教育工作,因此他发现和团结了众多的美术界著名人士。他培养的学生中人材辈出,许多已成为著名艺术家,成为中国美术界的中坚骨干。他对中国美术队伍的建设和中国美术事业的发展做出的卓越贡献,无与伦比,影响深远。

年9月26日,徐悲鸿因脑溢血病逝,享年58岁。按照徐悲鸿的愿望,夫人廖静文女士将他的作品余件,他一生节衣缩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书画家的作品余件,图书、画册、碑帖等1万余件,全部捐献给国家。次年,徐悲鸿故居被辟为徐悲鸿纪念馆,集中保存展出其作品,周恩来总理亲自题写“悲鸿故居”扁额。

丰子恺

丰子恺原名丰润,曾用名丰仁,号子恺,字仁。浙江桐乡石门镇人。他是我国现代著名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多方面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被国际友人誉为“现代中国最像艺术家的艺术家”。丰子恺风格独特的漫画作品影响很大,深受人们的喜爱。他的作品内涵深刻、耐人寻味。丰子恺还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启蒙者之一,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出版了《艺术概论》、《音乐入门》、《西洋名画巡礼》等著作。他一生出版的著作达多部。

丰子恺自幼爱好美术,并于年考入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李叔同学习绘画和音乐。年秋,李叔同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对他的思想影响甚大。年与同学组织桐荫画会。年师范学校毕业后,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创办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并任图画教师。年东渡日本短期考察,学习绘画、音乐和外语。年回国到浙江上虞春辉中学教授图画和音乐,并于朱自清、朱光潜等人结为好友。他曾任上海开明书店编辑、上海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术教授,同时进行绘画、文学创作和文学、艺术方面的编译工作。文艺刊物《我们的七月》4月号首次发表了他的画作《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其后,他的画在《文学周报》上陆续发表,并冠以“漫画”的题头。自此中国才开始有“漫画”这一名称。结束教学生涯以后,丰子恺开始专门从事绘画和写作。陆续译著出版了一些面向中小学生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通俗读物,比如《音乐的常识》、《音乐入门》、《近世十大音乐家》、《孩子们的音乐》等,为现代音乐知识的普及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返回上海之后,出版画册《子恺漫画选》。

丰子恺的绘画、文章在几十年沧桑风雨中保持一贯的风格,即雍容恬静,他的漫画更是脍炙人口。丰先生作品流传极广,但是失散的也很多,就是结集出版的50余种画册也大多绝迹于市场,给读者带来极大遗憾。在丰子恺先生的作品中,漫画是最为著名的。在他的画作中,往往是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一个意境,比如《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几个茶杯,一卷帘栊,便是十分心情。丰先生的许多漫画,都是以儿童作为题材的,例如《阿宝赤膊》、《你给我削瓜,我给你打扇》和《会议》等都是典型的代表作。

张大千

张大千是20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是四川内江人,祖籍广东省番禺。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原名张正权,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巴人、斋名大风堂。传说是其母在其降生之前,夜里梦一老翁送一小猿入宅,所以在他21岁的时候,改名猨,又名爰、季爰。后出家为僧,法号大千,所以世人也称其为“大千居士”。

无论是绘画、书法、篆刻、诗词等方面,张大千都无所不通。他早期专心研习古人书画,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后旅居海外,画风工写结合,重彩、水墨融为一体,尤其是泼墨与泼彩,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他的治学方法,值得那些试图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画家们借鉴。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和绘画风格,经历了“师古”、“师自然”、“师心”的三阶段:40岁前“以古人为师”,40~60岁以自然为师,60岁后以心为师。他早年遍临古代大师名迹,从石涛、八大到徐渭、郭淳以至宋元诸家乃至敦煌壁画。60岁后在传统笔墨基础上,受西方现代绘画抽象表现主义的启发,独创泼彩画法,那种墨彩辉映的效果使他的绘画艺术在深厚的古典艺术底蕴中独具气息。

王雪涛

王雪涛是中国现代著名小写意花鸟画家,原名庭钧,字晓封,号迟园。王雪涛自幼喜绘画,年进入保定直隶高等师范附设手工图画科,毕业后到小学执教。年考入北平艺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后来转读国画系,受教于陈师曾、萧谦中、汤定之、王梦白等诸位前辈,尤受王梦白影响最大。年拜齐白石为师,奉师命改名为雪涛。

王雪涛先生因其酷爱绘画及大自然之生灵,16岁时便辞家赴保定求学于直隶省高等师范手工图画专修科。这座学校是20世纪初在北方培育绘画人才,颇具声名的师范之一。他在刻苦攻习绘画时,天就的资质与秉赋已初露端倪,毕业后,在同好资助下只身赴京,于年考入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其时,北京画坛正面临泥古危机和力图变革的复杂时代,而他是最早接受现代艺术教育的画家之一。

王雪涛对我国小写意花鸟绘画做出了突出贡献。他继承宋、元以来的优秀传统,取长补短。所作题材广泛,构思精巧,形似神俏,清新秀丽,富有笔墨情趣。创作上主张“师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体,学先人为我所用,不断创新”。画法上工写结合,虚实结合。他善于描绘花鸟世界的丰富多彩和活泼生气,又精于表现画家的心灵感受和动人想象。他注重写生,尤善于描绘大自然中的小生命,如蝴蝶、螳螂、蝈蝈、天牛、青蛙、蜻蜓、马蜂等,栩栩如生、引人喜爱。他还善用灵巧多变的笔墨、色墨结合,以色助墨、以墨显色,在传统固有色中融入西洋画法讲求的色彩规律,以求整体色彩对比协调,为画面增添韵律。他能准确地把握动态中的花鸟,并且能在情景交融中体现出转瞬即逝的情趣。因此他的花鸟虫鱼,刻画细致入微、鲜活多姿、生动可爱、情趣盎然。摆脱了明清花鸟画的僵化程式,创造了清新灵妙、雅俗共赏的鲜明风格。赢得了广大人们的热爱,其在画艺图变和画理研求中亦颇有独到之心得。他的艺术成就已形成一代风范。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其花鸟画已达到一个艺术高峰,至今无人出其右。20世纪80年代初,中央新闻纪录制片厂拍摄的纪录片《中国花鸟画》,王雪涛别具一格的花鸟技法被重点收录其中。年10月,《王雪涛纪念馆》在趵突泉公园的沧园落成。20年来为无数观众所欣赏,也为学者提供借鉴。

何香凝

何香凝是我国著名国画大师,笔名双清楼主,年,何香凝毕业于女子美术大学。并与丈夫廖仲恺一起去日本留学,在女子美术大学学习日本画,后来追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为革命的需要绘制和刺绣军旗、符号、告示和军用票图案等。辛亥革命以后,受到广州的岭南派影响,何香凝开始作水墨山水画。年以后,她开始为革命斗争而奔波,因此,曾一段时间无暇作画。20世纪20年代末,何香凝常常画寒冬不谢的梅菊和百岁长青的松柏。并在上海、香港举办画展。“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以后,何香凝从法国巴黎回国,并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运动,与柳亚子、经颐渊、陈树人等组成“寒之友社”,举办义卖展览,慰问前线抗日将士。年以后,她迁居香港,支持宋庆龄建立的中国保卫大同盟,向海外华侨宣传抗战,并为八路军、新四军募捐筹款。她这个时期的画作多为松梅菊,偶作山水,大都赠送或出售给华侨。香港沦陷后到桂林,她曾经一度以卖画为生。光复以后才重回香港。年以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等职务。作为中国革命的元老级人物,何香凝一直没有放下画笔,其早期作品有浓厚的日本画风格,她以梅花和老虎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享誉海内外。她擅作花鸟,偶作山水,笔致圆浑细腻,色彩古艳雅逸,意态生动。她擅长中国画。较为著名的作品有《狮》、《梅花》、《高松图》等。生平出版作品有《何香凝画集》、《何香凝诗画辑》、《双清诗画集》等。

她的名作《山水》表现的是深山农户人家的田园风光。远山几重,运笔草草,远处幡杆、屋顶隐约可见,近处小桥流水人家,宛若一副世俗风情画。在这淡然的画面背后,隐藏着画家心理的不平。通过作画年代和题诗可推知,这幅画是画家个人心情的宣泄,也吐露出画家心中理想的生活家园。

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何香凝中国画遗作展览,年,廖仲恺、何香凝纪念馆在广州建立。

黄宾虹

黄宾虹是我国现代杰出绘画大师。在中国近现代画坛上,黄宾虹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画家。其画风与丰富多变的笔墨中,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几十年来,黄宾虹的绘画一直受到美术界的广泛







































北京正规的白癜风医院
治白癜风的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jj/1423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