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阿克苏精准发力推进脱贫攻坚走进ld

发布时间:2021/7/22 16:14:27   

进入7月,塔里木河两岸草木葱茏,纺织工业城内机器声轰鸣,田间地头一片繁忙……地处南疆的阿克苏,正在进行的脱贫攻坚战同盛夏的天气一样火热。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总人口.82万人,其中农村人口.57万人。作为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区域之一,年,根据自治区建档立卡信息数据再次复核工作安排,复核确定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年至年,阿克苏地区累计完成脱贫户人,个贫困村退出,在册未脱贫人口户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据阿克苏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尼牙孜·阿西木介绍,阿克苏结合地区实际,找出问题,精准发力,确定了通过转移就业扶持一批、通过发展产业扶持一批、通过土地清理再分配扶持一批、通过实施生态补偿扶持一批、通过转为护边员扶持一批、通过综合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等“六个一批”扶贫举措,加大教育、健康、基础设施扶贫力度,举全地区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根据安排,年,阿克苏地区计划实现户人脱贫,59个贫困村(深度贫困村47个)退出。年,计划实现户人脱贫,77个深度贫困村退出,乌什、柯坪两个深度贫困县摘帽。年,全面巩固提高脱贫成果。

“阿克苏地委、行署将始终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贯彻落实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自治区深度贫困地区精准脱贫攻坚工作会议精神,认识上再提升、任务上更明确、路径上更清晰、保障上再加强,坚决打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尼牙孜·阿西木说。

▲7月3日,中国民族报推出“决胜·‘三区三州’在行动”专题报道——阿克苏篇。

纺织服装业强力带动就业脱贫

21岁的麦尔耶姆·伊麦尔化着淡妆,穿着红色的工服,站在检验台前,熟练地操作着设备。

就在几个月前,麦尔耶姆·伊麦尔还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乌什县阿克雅镇下荒地村一名“不太会干农活”的农村女青年,而今,她是阿克苏华孚色纺有限公司的一名试验工,专门为出产纱线的品质把关。

“如今,我可是家里的骄傲。”麦尔耶姆·伊麦尔说,上个月,她拿到了元工资,这几乎是过去他们一家人种一年地的收入。

▲在阿克苏华孚色纺有限公司,少数民族女工正在生产线上工作。中国民族报记者张国欣摄

作为我国最大的优质棉生产基地和唯一的长绒棉产区,阿克苏地区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带动30万富裕农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越来越多像麦尔耶姆·伊麦尔这样的农民,走进了工厂。他们不仅拿到了工资,带动全家脱贫,更适应了工厂的节奏和纪律,逐渐融入现代化生产生活中。

▲在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服装厂车间,员工利用午休间隙集体跳起《小苹果》舞蹈锻炼身体。中国日报记者朱兴鑫摄

厂方:“多一点责任感和耐心,最终是双赢”

刚进厂时,麦尔耶姆·伊麦尔和工友们并不适应这里的生活:在这个集纺纱、织布、印染、制衣为一体的纺织服装产业聚集区,严格的考勤制度、紧张的生产节奏、复杂的生产流程,都和在家务农完全不同。一度,麦尔耶姆·伊麦尔甚至想过辞工回家。

▲年5月17日,在阿克苏华孚色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名少数民族员工在生产线上作业。中国日报记者朱兴鑫摄

“从农民到工人,角色适应的过程必然会有阵痛。这需要我们厂方耐心地去引导和培训。”阿克苏华孚色纺有限公司公共事务部经理孙瑛说,工人们上岗前,要先进行1个月集中封闭式的“普通话+军训+习惯养成+工作纪律”培训。

尽管如此,当这些“准工人”们真正进入生产车间时,还是会有诸多问题。

首先是操作技能。培训中,一些专业的技术流程,很难用少数民族语言表达清楚,而大多数工人的汉语基础薄弱。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培训老师们用上了肢体语言,还把操作步骤做成双语图解,贴在工人们的工位上,让他们“照葫芦画瓢”。

然后是劳动纪律。从田间地头来到现代化生产线车间,这些工人一时难以适应紧张的生产节奏,迟到早退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员工甚至在生产线启动运行后还擅自离岗,致使整条生产线停产。

“我们得把道理给员工讲清楚,告诉他们流水线生产重在团队协作。只要有一个岗位缺勤或操作不到位,就会使整条生产线上百人的劳动变成无用功。”孙瑛说,道理讲透了,员工们就能理解了。

同时,公司还建立了激励机制。比如,连续30天准时到岗的员工会获得全勤奖;每个月根据员工的综合表现,评选出优秀员工,不仅给予物质奖励,还会将其照片贴到工厂文化墙的光荣榜上。

“现在我和工友们已经能够适应工厂的各项规章制度,大家都很有上进心,都想让自己的照片贴在光荣榜上。”麦尔耶姆·伊麦尔说。

为了培训这些少数民族新员工,企业需要的不仅是耐心、真情和完善的规章制度,也需要增加一定的生产成本。孙瑛坦言,由于新员工技术不达标,而造成的产品不合格、质量不达标等经济损失,只能由企业来承担。“但这些困难都是暂时的,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我们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新疆,有着很好的发展前景。我相信,只要我们多点责任感和耐心,最终一定能实现双赢。”孙瑛说。

带队干部:“我们是娃娃们的娘家人”

见到明永木的时候,他正在和古丽娜尔·尼亚孜谈心。今年28岁的古丽娜尔·尼亚孜来自乌什县亚科瑞克乡,去年年底到阿克苏华孚色纺有限公司上班。工作努力认真的她,如今已成为管理着名职工的车间班长。然而最近,由于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古丽娜尔·尼亚孜的思想有些波动。明永木开导她说,只有更加用心地工作,才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一番谈话后,古丽娜尔·尼亚孜脸上的愁容消散开来。

▲年5月17日,在阿克苏华孚色纺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墙上一幅使用汉语、维吾尔语书写的标语“贴近生命美化生活”格外醒目。中国日报记者朱兴鑫摄

为了帮助工人们更快更好地融入工厂生活,阿克苏特别设立了带队干部跟踪服务制度。明永木就是乌什县来厂务工人员的总领队。“我们就是娃娃们的娘家人。”明永木说。

明永木与县里来的转移就业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并在企业夜校为他们授课,引导他们树立自立自强自信的信念。

每天早上,明永木和同事都会挨个宿舍敲门,提醒员工准时起床。有员工生病了,即使是半夜,明永木也会立即起床去看护。“我们负责他们工作之余的所有杂事,从思想动态到协调关系,从劳动纪律到厂纪厂规。要是有员工迟到、早退,企业也直接和我们沟通。”明永木说。

据纺织城开发区人社局局长支俊杰介绍,带队干部主要起到两大作用:一是桥梁和纽带作用,负责连接起企业和职工、企业和开发区管委会。企业对员工有新的要求,可以及时和带队干部沟通。员工如果违反了劳动纪律受到处罚或被开除,带队干部也会尽量和企业沟通协商。二是协助企业管理员工,因为这些员工普遍存在风俗习惯不同、语言不通、思想观念未能转变等问题,直接采取现代企业的管理方式,不仅费力,而且得不到他们的理解。带队干部作为“娘家人”,可以起到辅助管理的作用。

尽管工作琐碎辛苦,明永木还是觉得这一切都值得。

“我们取得的最大成效,就是提高了员工的稳定性。去年进厂的工人留下了70%,今年95%的工人都能留下。”明永木说,现在很多工人愿意主动加班挣钱,也愿意学习了。“他们连上班走路都比原来快。”

“工人”不仅在工厂,还在村头

华孚色纺有限公司所在的阿克苏纺织产业园,如今有家劳动密集型企业。这些企业优先招收周边的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目前已实现转移就业3.5万人。

阿克苏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进行摸底建档,结合贫困户的就业意愿,建立行业、工种就业岗位信息库。当地以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抓好就业转移前以“普通话+技能+纪律”为重点的培训。由地区统筹安排,各地采取“订单式培训、整建制输出、干部带队住厂”的工作模式,促进贫困户就业脱贫。

事实上,在阿克苏,扶贫成“工”的故事不仅发生在工业园,还发生在田间地头的一个个“卫星工厂”里。

对于贫困家庭中不能外出就业的劳动力,阿克苏通过发展由龙头企业带动下的“卫星工厂”、扶贫车间、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开发产业就业,让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年5月17日,一名少数民族员工在阿克苏纺织工业城(开发区)一家棉纺织企业包装成品袜子。中国日报记者朱兴鑫摄

走进沙雅县央塔克协海尔乡的哈那依协木服装绣花农民专业合作社,“哒哒哒”的声音此起彼伏。缝纫机前,工人们正在埋头缝制衣物。在车间后面的一张简易床上,一个孩子正在熟睡。这里是阿克苏的一个微型“卫星工厂”。

沙雅县工业基础落后。为解决农牧民就业增收的难题,当地实施了“总部+卫星工厂”产业扶持项目建设,即以骨干企业为龙头,在若干个乡镇(农牧场)的农村合作社设立微型“卫星工厂”。

总部龙头企业对微型“卫星工厂”实行统一管理标准,统一发放订单、配送原料、回收产品。此举既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又能推动当地就业岗位向乡、村、户辐射延伸,满足村民不出村就能实现就业的愿望。

吐热依沙木是一个“卫星工厂”的工人。家门口的这份工作,不仅让她能上班挣钱,还能照顾家里。由于工作熟练,她如今每月的工资已超过元,比她家种的棉花收成都要高,这让她非常高兴。

“勤劳的人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在当地工厂车间里,到处张贴着这样的标语。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有积极进取的精神,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实现脱贫致富。”吐热依沙木说。

截至目前,阿克苏共建成各类“卫星工厂”60个,就近就地吸纳人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人均月增收元左右,有力促进了农牧民增收脱贫。当地还按照“一户一人一技”的培训目标,大力开展基础技能培训和专项技能培训,确保贫困家庭至少有1名劳动力掌握一门就业技能。

不一样的“新”农民

距离约定的时间还差半小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社厅驻库车县克塔特村工作队副队长孔文辉和村里的“新”菜农就已集结完毕。他们乘坐一辆租来的面包车,直奔库车县的蔬菜批发市场。

“3年前我们刚驻村时,在村里开展农业技术培训,老乡们很多都不愿意来。来的人要么睡觉,要么远远地坐着聊天。现在不同了,老乡们的积极性可高了。他们不仅在遇到问题时会主动找人请教,还开始谋划着怎么赚更多的钱。”孔文辉说。

▲菜苗培育成功,驻村工作队队员和乡亲们都很兴奋。

克塔特村乡亲们的改变,要从种植大棚蔬菜说起。

克塔特村干旱少雨,人均土地使用面积仅有1.5亩。长期以来,乡亲们靠种小麦、棉花等传统农作物维持生计。驻村工作队经多方考察论证,决定引导村民们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种植经济效益较好的大棚蔬菜。年,工作队投资建起了占地面积达15亩的40座蔬菜大棚。

种菜,在克塔特村还是件新鲜事。大棚,大家也只是见过。

为了提高乡亲们种菜的积极性,驻村工作队专门组织村民到内地参观、培训。一趟走下来,大家目睹了蔬菜变“黄金”的过程,便答应先种一年再说。

年底,在工作队“资金+技术”的双重保障下,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挣到了钱。而队员们心里明白,想让村民成为市场经济下的“合格”菜农,路还很长。

▲村民们和驻村工作队员查看蔬菜长势。

今年开春,蔬菜长势喜人。天天在大棚里转悠的工作队队员在高兴之余,又和村民一起发愁,大批蔬菜的销售是个大问题。他们意识到,只有提前找好销售渠道,才能让村民们把钱装进口袋。

队员们经讨论后一致认为,应该选出一批愿意做蔬菜运输批发的带头人,并带他们到县城批发市场学学门道。于是,便有了这天的行程安排。

到达蔬菜批发市场后,菜农克比·买买提看到摊位上码放整齐的小白菜,向老板询价后,默默算了一笔账。

“1公斤收购价4元,卖出价4.5元,一个棚的菜可以卖元,如果今年种3茬菜,年底的收入是元,再套种点别的蔬菜的话……”算着账,克比·买买提的笑容再也藏不住,“种了一辈子地,现在才知道,种地也能挣钱。”

“如果我的菜拿到城里卖,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60岁的艾则孜·沙依木向老板请教。

“小白菜从地里起出来后,把根剪掉,叶子上的土抖干净,成捆成捆地包装好,再用大袋子包起来,必须保证美观。最重要的是,小白菜千万不能过水,不然容易坏。”老板回答,“这个蔬菜批发市场开市在早上四五点左右,以后你们可以把菜直接送到我这里来。”

老板的话给大家提振了信心,大家一边认真听着,一边拿出手机拍下蔬菜的包装。

▲村民们和驻村工作队员查看蔬菜长势。

克塔特村乡亲们的蜕变,是阿克苏各地农民逐步走上农业产业化道路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阿克苏地区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增收的核心,坚持宜农则农、宜果则果、宜牧则牧,引导贫困户积极发展各项产业,自觉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同时,为加强扶持和引导,阿克苏聚焦深度贫困村和建档立卡未脱贫贫困户,实施贫困村以蔬菜为主的农副产品订单生产增收脱贫工程:以地、县国有粮油购销公司为龙头,以贫困户为主体组成的农副产品生产专业合作社作为载体,优先收购贫困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配送至县乡机关、学校、职业技能教育培训中心食堂和蔬菜批发市场,从而引导贫困户发展以蔬菜种植为主的农副产品订单生产,引导专业合作社生产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化经营。

搬迁,开启幸福生活新篇章

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一栋栋色彩明亮的安置房沿着宽敞的街道整齐排列,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走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柯坪县阿恰勒镇幸福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呈现在记者眼前的就是这样诗画般的美景。

▲鸟瞰幸福村。

田野里,麦浪滚滚。正在劳作的村民齐曼古丽·亚森,脸上挂满了汗珠,但看起来却是劲头十足。

“现在这样的生活,过去想都不敢想。”齐曼古丽说。年9月初,齐曼古丽一家从柯坪县玉尔其乡玉斯屯库木艾日克村搬到这里。之前,因为村里人多地少,他们一家五口人只能住在县城一间狭小的出租屋里,靠四处打零工维持生计。

年,柯坪县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和个人意愿,与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地方以及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易地扶贫搬迁协议。根据协议,由国家提供全免费安置房,每户划分耕地25亩、棚圈50平方米,发放扶贫羊10只。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总投资万元,涉及2个乡镇、15个村,共计户人。

就这样,齐曼古丽一家成为第一批受益者,搬进了幸福村。他们不仅住上了78平方米的安置房,还有了属于自己的耕地。

齐曼古丽放下手中的农活,邀请记者进屋参观。整洁明亮的安置房内,摆放着各式家具,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

“原来,生活还这么有奔头。”齐曼古丽·亚森说。

齐曼古丽的邻居阿曼古丽·热合曼也是与她一同搬来的贫困户。他们一家四口原先在柯坪县盖孜力克镇良种场租房居住,靠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如今,阿曼古丽一家人分到了25亩地。在村“两委”的帮助下,她的丈夫许库尔·提来木还在村里幼儿园当上了保安,有了固定的收入。阿曼古丽则去了阿恰勒镇的服装厂学习服装加工,学成之后可以留在厂里工作。

“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有这么好的房子、这么好的收入,还给我们搭建牛羊圈、蔬菜大棚,给我们提供技术指导,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干?我要和丈夫一起努力,争取今年年底就脱贫致富。”阿曼古丽信心满满地说。

据了解,为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的后续产业发展基础,今年内,柯坪县还将在幸福村实施集合作社、电商服务站等功能于一体的便民超市及面点加工微型工厂的建设项目,通过解放现有劳动力,拓宽幸福村搬迁户就业和增收渠道。

记者手记

挣脱束缚,摆脱贫困

无论是走进工厂、成为家里“顶梁柱”的麦尔耶姆·伊麦尔,还是种了一辈子地才知道土里也能生钱的克比·买买提,抑或是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开启新生活的齐曼古丽·亚森,他们的奋力脱贫之路,都有一个共同点:挣脱束缚。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的南疆四地州,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长期以来,受制于艰苦的自然环境和固化的思维意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过着贫困的生活。所幸,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的推进,这种状况正在发生改变。

麦尔耶姆·伊麦尔和她的工友们,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融入了现代化工业体系。当然,这个过程并不轻松,既需要接纳者的责任和使命意识,也需要麦尔耶姆·伊麦尔们自己的适应和奋斗。

克比·买买提和他的菜农朋友们,挣脱了固有的生产习惯。他们意识到,只要精耕细作、对接市场,种地就不仅只是能填饱肚子,还可以挣钱。习惯的改变并不容易,需要政府的引导,需要多方的帮扶,更需要自身观念的转变。

诚然,有些束缚很难挣脱,它们来自于自然,比如盐碱化、荒漠化严重的土地。但幸运的是,齐曼古丽·亚森和邻居们挣脱了。这靠的是国家的强大力量。幸福村里迎风飘扬的那一面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便是齐曼古丽·亚森们感恩新生活最朴素的表达。

挣脱束缚,摆脱贫困。这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一个新时代的奋进史。它见证着人民的伟大,更见证着执政党的勇气与担当。

来源:中国民族报

欢迎分享转发!

统筹监制:李元审校:李鹏臻制作:马永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dc/21241.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