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九月沪京展览推荐人类才有欲望,机器不

发布时间:2024/3/26 16:33:22   
白癜风最先进治疗方法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jingyan-392913.html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时间:8月18日-10月14日门票:免费届宾大建筑学会会员合影。第三排左六:杨廷宝;左四:路易·康梁思成与林徽因这对中国现代建筑领域的神仙眷侣的故事一直是世人传颂的佳话,他们共同的母校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据统计,20世纪初,大约有50多名年轻的中国学子通过各种方式前往美国接受建筑教育并在归国后作出了卓越贡献,其中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毕业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本次展览,可以说是对于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史资料馆的一次深度发掘,从中我们可以探知那一代建筑师成长、探索和发展的足迹,以及他们如何影响了20世纪中国建筑的面貌。我们在同一张照片上看到了美国建筑哲人路易斯·康和中国建筑大师杨廷宝的年轻面庞。同样出生于年的二人曾经是同学,也曾在同一个工作室并肩合作。毕业之后,他们面对全然不同的环境,从各自的角度出发,诠释建筑与现代性的命题。康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任教,他的设计风格受到古代遗迹影响,倾向于宏伟庞大。杨廷宝则是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奠基者;他也主持了北京城楼、天坛、国子监等中国古代建筑的修缮工作;此外,他还主持或参与了一系列重要建筑工程项目的设计工作,包括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和平宾馆、王府井百货大楼等。其余20多位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也拥有类似的经历:他们成为了清华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天津大学、重庆大学建筑学院的早期开创者;他们利用科学理念对于中国建筑的历史进行重新审视与研究——童寯对于中国园林进行了理论性梳理、林徽因和梁思成则发现并记录了大量重要的中国建筑遗构、梁思成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建筑史》的写作;他们归国后纷纷开设或加入建筑事务所,参与设计了民国时期一系列极具时代风格的建筑作品,也在建国以后持续担任各大建筑项目的中坚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外国建筑设计机构林立的上海,中国第一批现代建筑师也在新的城市发展格局当中寻求自己的执业路径,探索民族形式与现代风格并重的设计方法,为上海这座“摩登”之城增添了现代性的光彩。展览现场,我们看到完整的最早一批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建筑师名单,但也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辉煌的建筑生涯。除了部分毕业者不幸早逝以外,一位名叫孙熙明的女学生的生平特别引人注意,它只有短短七行:一行出生,三行求学经历,第五行记录了她与丈夫一起参与设计竞赛并获奖,第六行写明她于家中相夫教子,第七行是58年后她去世的信息。这或许代表了一名女性建筑师的典型境遇。事实上,这样的情况在今日建筑领域依然没有多大改变,虽然建筑系的女学生并没有明显数量上的劣势,但是真正著名的建筑师中,女性依然寥寥无几。她:妮基·圣法勒和沈远地点: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时间:8月18日-10月14日门票:60元展览现场两位艺术家的作品交错在一起,前景为妮基·圣法勒作品,背景为沈远作品两位艺术家皆为女性,通过本次展览,她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联系、纠缠在一起,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中西对话”,某种程度上,也为象征男权的“电厂”注入了超越性别的能量。出生于法国的妮基·圣法勒原本是个模特,上世纪60年代,她以局外人姿态现身艺术界。她向隐匿在石膏装置中的颜料射击,创造了著名的“射击绘画”,一跃成为欧洲“新现实主义”的核心人物。她最具标志性的是“娜娜”系列,形象丰腴而自由烂漫的女性形象,仿佛是对于过去模特生涯的一种反讽,也因其明丽色彩和奔放姿态,成为流行于全球的形象——其中又时刻流露出对于性别、语言、身份、种族等问题的反思。年出生的沈远是最早获得国际声誉的中国当代女性艺术家之一。年代初期,她移居法国,环境的变化与文化的断裂激发了她对身份与语言问题的思考。与圣法勒相比,沈远的作品显得沉稳许多,她使用日常物件进行装置创作,作品中反复出现的编织、刺绣、头发、鞋子等素材,既映射着朴质的女性经验,也指向复杂的女性话语。本次展览的策展人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当代艺术的平台上,促成性别的联结与中西的对话,也是博物馆一直致力的目标。展览标题是“HON”(瑞典语中的主格“她”),这原本是妮基·圣法勒年的同名作品——在女性卧姿造型的巨型空间装置内部设有自动贩卖机、影院、画廊、酒吧等设施,兼具生产、娱乐、教育、社交等多种功能。很可惜,因为种种原因,这件作品没能出现在展览现场,观众只能在想象中补足这场性别与艺术的盛宴。凝视时光:美国《生活》杂志摄影精选展地点:宝库艺术中心(银城中路号上海中心大厦37F)时间:9月1日-9月25日门票:60元“只要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希望。”这是美国《生活》杂志创刊的基本理念。创办人亨利·卢斯曾经提到他对《生活》的愿景,他希望大众去看生活,去看世界;去看不同寻常的事物——机器、军队、群众、以及丛林和月球上的阴影;去看人类的杰作——绘画、建筑和新发现;去看被男人爱着的女人还有孩子;去看并享受看的愉悦、感动和启发。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20世纪是图片的时代。而诞生于年的《生活》恰逢其时,它是美国历史最为悠久且最负盛名的图片杂志,曾缔造过发行量高达万份的出版神话。本次展览挑选出部分杂志历史上的经典影像,它们本身也构成了20世纪的时代印记。展览共分为五大板块,展出上世纪中叶刊登在杂志上的50幅摄影作品,聚焦四位伟大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斯塔特,安德烈亚斯·费宁格,琼恩·米利,尼娜·利恩——和“往事”板块的经典之作: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之吻》、费宁格的摄影《面具》、在家中阅读的玛丽莲·梦露、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透过历史人物、生命百态和写实记录,展现时代巨轮下的相异人生。微型现场:田中达也的脑洞情报站地点:八号桥艺术空间·粮仓时间:7月18日-10月7日门票:88元把西兰花竖起来摆在一起,是否有点像是一片森林?把长棍面包切开,是否会有点像是行驶的列车?那么把杯子倒扣在两边怎么样?是否像是列车驶过城市的高楼?当艺术家脑洞大开的时候,原本普通的事物看起来可能会有点不一样。日本艺术家田中达也,在Instagram上面已经拥有超过万粉丝。他用微型玩偶搭配日用品构建场景,并通过微距摄影的方式呈现“迷你世界”。他从年开始在“MINIATURECALENDER”和社交媒体上不停歇的更新,至今已经积累了多幅脑洞大开的作品。本次展览是他首次在中国大陆办展,十大展区,覆盖自然、冒险、家庭、旅行等主题,总共超过组作品,并且设有互动区和衍生品售卖区。机器不孤单:机器三部曲地点:新时线媒体艺术中心(CAC,莫干山路50号)时间:7月21日-10月21日门票:20元(周三免费)我们已经习惯了和机器共处,机器也重新定义了我们的生活:有了深蓝和阿法狗的参谋,人类再也不会在棋局里出昏招;智能手机延伸了人类的感官,让我们成为顺风耳、千里眼;甚至,只需要一块电子屏,我们就可以享受美食美景,在不同维度上体验世界。人类可以通过机器得到各种满足,但在夜深人静的夜里,依然有人会打开手机,低声说出:Siri,我很孤单。在文艺作品中,在生活里,我们期待着人工智能的诞生,不过,目前为止,机器并未如同人类那样,拥有自身的欲望和期待。机器不孤单。机器是一种非人的存在,却已经成为人类必不可少的义肢,甚至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思维方式。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也开始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zz/2466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