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尼亚美 >> 尼亚美旅游 >> 李洪峰法国19世纪在非洲殖民时期的文化
文章转自公号“镜厅论道”,转载、合作请留言。
文化政策和军事扩张一样,是法国殖民历史的重要组成,也是法国外交史的重要构成。
李洪峰(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教授):法国殖民活动达到巅峰时期是在20世纪20、30年代时期(见下图)。可以看到,北非、西非、中非和东非有部分区域,亚洲越南等国,以及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中的一些岛屿都处于法国的控制之下。早在16、17世纪,法国在美洲部分地区(今天的加拿大魁北克等地)也推行了殖民活动。目前法语在全世界的分布和讲法语人口的规模都与法国的殖民历史密切相关。
图中深蓝色区域为当时法国占领的殖民地。
关于“殖民主义”一词的产生时间法国人自己有不同的看法,《法国殖民词典》认为是年。不可否认的是,十九世纪中后期法国的殖民扩张,对于法国二十世纪上半叶乃至二十世纪下半叶殖民地国家独立以后的全球影响力战略中应该是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法国政治思想史中,殖民主义思想没有形成特别完整的体系,但具有延续性,体现在各个时代不同代表人物的主张和政策当中,“开发”、“同化”和“联合”是法国殖民思想的关键词。要探讨文化政策在法国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殖民活动和军事扩张当中的角色和作用,首先要探讨它的思想基础。
一、军事传统和文化自信的结合是法国殖民活动的思想基础
通过对法国历史的观察可以看到,法国的殖民活动建立在法国军事传统和文化优越感(或者说是文化自信)相结合的基础上。法国的历史,既有入侵和征服的历史,也有被入侵和被征服的历史。
从高卢时代起,法国先后经历了罗马帝国、阿拉伯人、匈奴人入侵,经历了百年战争和普法战争的挫折。同时法国也经历了一个征服与扩张的过程。从查理曼大帝、弗朗索瓦一世、亨利四世到路易十四再到拿破仑,这些法国国王或者皇帝的名字都是跟军事征服联系在一起的。法国人的爱国思想和法兰西光荣的信念不断增强,坚信法国应该是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国。法国学者JanDois和MauricVa?ss所著的《法国外交政策——外交和军事工具(-)》(PolitiquétrangèrdlaFrancDiplomatitoutilmilitair-),详细梳理了这一百多年中法国军事改革的情况,以及军事与外交密不可分的关系。
查理曼大帝是中世纪年左右的法兰克国王,后来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其在位的44年间,发动过对伦巴德人、撒拉森人、萨克森人等的大大小小55场战争,控制了大半个欧洲的版图。图为查理曼大帝的加冕典礼。
文化在法国殖民过程和军事扩张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绝非偶然。只有理解法国人的文化优越感才能比较好地理解其为什么在殖民过程中推广法国文化,尤其是法语。法国辉煌的文学、艺术、哲学成就,启蒙时代对世界的深远影响,包括巴黎发展成为世界城市的过程,对于法国在欧洲以及全世界的地位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亨利四世时期巴黎的建设计划曾促进了法国社会阶层的融合,带动了商业、手工业、时尚业的发展,影响了欧洲很多国家。因此,法国人的文化优越感是根深蒂固的。
在法国大革命之前,法语只是法国部分精英阶层的语言,并不是所有法国人的语言。法国大革命时期,BrtrandBarèr等革命派提出,法语应该属于所有法国人,将语言与共和价值紧密联系。第三共和国时期,即十九世纪下半叶,法语是作为共和国价值观的载体进行推广的,中央政府采取了一些强制措施使得法语在小学教育、中等教育各个层面作为教学语言得到使用。对于法语的推广也渗透到了殖民活动当中。第三共和国的教育部长JulsFrry(他在任时提出的世俗教育、免费教育和义务教育原则也深刻影响了法国的国民教育)提出,“法国必须向全世界扩张自己的影响,将她的语言、习俗、旗帜、武装力量、工程学带到各地”,语言放在了第一位。在法国中央集权机制下,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了法国对殖民地的管理模式中,所以在暴力征服和殖民的过程中逐步推行法兰西文化也被法国在西非地区历任殖民总督视为首要任务之一。而这种理念并非始自第三共和国时期,法国一位殖民官员JanJublin(-)在年就曾提出,需要在殖民过程中渗透欧洲文明的基本要素,要让当地人掌握知识、熟悉法语,激发当地人对法国产品和生产的兴趣,并让青年精英有机会展现自己。
JulsFrry(-):法国政治家,曾多次任国民教育部长,任内确立了法国国民教育的基本原则。
所以,文化推广和军事思想的结合是法国强国思维的特色,体现在法国十九世纪后半期殖民地的推进过程中。
二、法国文化政策在殖民地的渗透与推行:塞内加尔个案
塞内加尔学者巴帕·易卜希马·谢克认为,法国在黑非洲部署最细致、持续影响最大的文化政策在于其教育政策。在殖民初期尤其如此,语言的教学使得被殖民的人口初步了解法国文化和经济,语言某种意义上成为一种战略工具、统治工具。
塞内加尔正式成为法国殖民地是在19世纪末,但早在年法国就在塞内加尔的圣路易港建立了商栈(圣路易港也曾经被划归英国,后来《维也纳条约》又把塞内加尔划归法国)。塞内加尔人对殖民的抵抗活动从年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法国的军事征服在塞内加尔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同时也是文化渗透的过程。
圣路易港,塞内加尔港市,圣路易区首府,位于在塞内加尔河河口恩达尔岛上,年前为法属西非洲总督驻地。
塞内加尔一直是法属西非殖民地的首府所在地。独立后,塞内加尔在法语世界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在非洲法语国家中具有一定的号召力。其第一任总统桑戈尔是作家、诗人,法兰西学院院士。其前总统AbdouDiouf曾多年担任法语国家与地区国际组织(OIF)主席,法语国家和地区组织的一些重大活动也曾在塞内加尔举办。因此,塞内加尔个案具有相当的典型性。
法国在塞内加尔的殖民政策受到三大原则的影响:一是行政集权,法国国内所经历的中央集权发展也体现在对殖民地的管理当中,殖民总督具有相当大的权力,总督本人的理念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二是同化原则。语言是同化最基本的工具。三是功利原则,即对殖民地的开发要为法国带来实际利益。因此,法国殖民时期一些比较僵化的措施,长远地影响了前殖民地国家的经济结构,比如说让某地区重点生产某一种作物的做法,即是最早的功利原则的体现。法国需要借此获得经济来源和市场,获得各种实际利益。
从具体措施看,法国在塞内加尔的教育政策主要措施体现在对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推动上,也包括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其主要的目的都是推广法语,培养懂法语的精英阶层和劳动力。但教育设施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大量人口并没有被覆盖;最基础的乡村学校和殖民机构附近的地区学校之间存在着差距,教会的教育理念与殖民当局的理念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区别;无论是教会还是公立学校,师资问题都很突出。职业教育方面,年奴隶制废除以后,法国人就开始重视殖民地的职业教育,因为需要在当地培养出适用于本土经济发展的劳动力人口。
19世纪后半叶法国在塞内加尔的教育政策推行速度较慢,很多原则和措施不能够得到充分实施。但随着法国对塞内加尔军事占领的深入,尤其在曾经参加过普法战争的法属西非总督LouisFaidhrb(-)(他本人对于方言有一定研究,重视文化和语言的作用)及其继任者们任内,法国逐渐掌控了塞内加尔的局面,其教育政策也较好地支撑了殖民政府的工作,培养出一批翻译人员和适应殖民地经济发展的劳动力。这一时期,塞内加尔的农业、工业和道路交通都得到了明显发展。包括教会学校在内的殖民教育体系对当地人口也进行了思想观念的灌输,比如不同阶层和性别人口的社会角色、法国的文化优势地位等。
关于对法国殖民活动中文化教育政策的评估,法国政界、学者和前殖民地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法国的殖民帝国在达到巅峰后迅速解体,二战后前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法国的文化教育政策没有能够帮助法国实现对殖民地永久的统治,塞内加尔学者认为法国在塞文化教育政策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而且造成了精英阶层和大众阶层的割裂,文盲率至今居高不下。
但从法国的影响力角度看,法国至今与非洲法语国家维持着密切的优先合作关系,其中法国推行文化教育政策的作用不可低估。
三、法国殖民时期文化政策的长远影响
法国殖民时期文化政策的长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非洲法语国家对法语以及法语文化的认同延续保持至今,非洲法语国家大多数仍然以法语为官方语言,即使在如北非阿尔及利亚等少数国家,法语不再是官方语言,但仍然是大学教学语言、商业语言和外交语言。19世纪末殖民地国家的上层社会就开始把子女送往法国,这种做法延续至今。在北非,经济条件比较好、社会地位比较高的家庭也有很多让子女上私立的法语学校,并去法国接受高等教育。对于法国文化地位的认同和信任可算是一个积极因素。
其次,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语国家与地区组织的成立及发展也证明了这种文化上的认同与政治经济合作的胶着关系。作为法语国家的合作平台,该组织以推广法语和法语文化为目标,20世纪以来更是将可持续发展、青年发展、环境保护等内容纳入合作框架,是法国在全球维系文化影响力的一个重要平台。而这个平台的搭建并非依靠法国人单方的促动,而是得到了很多第一代非洲国家领导人的支持,除了桑戈尔,还有突尼斯的布尔吉巴总统、尼日尔的哈马尼·迪奥里总统,都是法语国家与地区合作平台的积极推动者。
年,21个法语国家在尼日尔首都尼亚美召开的会议上签署了成立文化技术合作局宪章,标志法语国家组织(OIF)的成立。图为法语国家组织成员国的旗帜。
第三,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的殖民地文化政策以及因此生成的法语人口,也是现今法国对外文化推广政策和网络的基础。法国文化中心和法语联盟学校网络的覆盖度非常高。法盟学校目前在全球五大洲个国家共有所,其中在非洲34个国家共有所。法国的对外宣传工具,包括广播和电视台(Canal+、Franc24等),在非洲法语国家有着大量受众。此外,非洲较高的人口增长率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受众的数量。
第四,二战后法国在非洲的军事存在一定程度上也依托于法国与前殖民地国家之间的政治信任和文化沟通的便利。非洲独立后,法国逐渐减少军事基地数量,但仍然保留有多处军事基地,并在当地设立了军事培训网络,法国军校、法国在非军事基地和非洲国家军校的培训项目用法语进行,也向非法语国家军官开放。法国人在他们的军事培训中很重视语言培训。法国在非行动部队依托语言优势和对实地的熟悉程度,在直接干预行动中有相当的行动能力,也十分有利于人道主义行动的实施,比如在对妇女和儿童的保护中,语言优势和文化上的信任感、认同感也不可忽视。
结语:
总的来说,文化政策和军事扩张一样,是法国殖民历史的重要组成,也是法国外交史的重要构成。如今,法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已经不复往昔,但其文化外交历史仍然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完)
(本文为嘉宾在镜厅论道“近代英、法、德三国对外干涉的理论与实践”的圆桌论坛的发言,根据现场速记编辑整理,经过嘉宾本人审阅。编辑:豆姑娘,图片源于网络,合作、转载请留言。)
嘉宾介绍
李洪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外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中心成员、魁北克研究中心负责人。年起执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系,承担主要课程有:三年级精读、法语国家与地区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法国外交、法语国家与地区国情、和平安全问题研究等。曾赴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尔大学讲学,赴巴黎第三大学访学。先后获得北京外国语大学基础阶段教学陈梅洁奖、卡西欧优秀论文奖和园丁奖、加拿大总督访问勋章等荣誉。出版专著《穿越风雨的中法关系(-)》,译著《南北合作困局》、《博物志》、《普京传》等,发表各类论文30余篇。主持或参加多项省部级和校级科研项目。
相关文章+
孙立新:先发制人的防御性战争——德意志帝国对年“七月危机”的干预
李宏图:“征服”还是“解放”——法国大革命时期关于“干涉”话语分析
孙恪勤:德国历史、文化等因素对其对外干涉的影响与教训
王黎:从帕默斯顿时期英国外交看大国干涉的警戒点
段德敏:欧洲近代自由主义思想家对帝国的想象
-END-
这里是每天带给你惊喜的小石头
内容转载自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甲氧补骨脂素 xywy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ly/14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