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童书妈妈的第篇分享,在新浪微博
童书妈妈三川玲也可以联系到我很多家长都会觉得,让孩子好好学习,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也知道,很多家长苦恼于孩子不肯主动学习。于是,各种威逼利诱,又是打又是拉,一会逼迫,一会奖励,恨不得使出全身解数,为的就是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学业,考出好成绩。至于,让孩子主动地喜欢学习,那近乎是天方夜谭一样的奢望了。
但事实上,让孩子喜欢学习,真的有那么难吗?我们不妨从“让,孩子,喜欢,学习”,这几个简单而直接的词汇开始。
第一,让。这是一个被动的状态,是从家长俯视的角度,去看待孩子学习。你可以想象一下,一个严厉的家长,玩着腰,背着手,手里拎着个小教鞭,不停地在自己手心里轻轻敲动,一边敲一边盯着孩子做功课,嗯,不错,对的……
第二,孩子。孩子是人成长中非常独特的阶段,身体在成长,求知欲也同样在成长。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谁是主角呢?自然应该是孩子。那么,家长和老师,应该充当什么角色呢?
第三,喜欢。孩子所具有的好奇心,是天生热爱学习的。试问,一个整天问为什么的孩子,怎么可能不喜欢学习呢?那简直和孩子喜欢糖果和游戏一样,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本能之一。
第四,学习。这个就很关键了,什么是学习。对于孩子,任何不知道的东西,都是学习。知识上的,身体上的,动作上的,心理上的,甚至好的、坏的,都要尝试。而对于大人来说,就把学习的范围紧紧地禁锢在了知识,而且,是要考试的知识之上。这就难免会出现家长认为孩子不喜欢学习的悖论了。
那么,很简单我们把“让孩子喜欢学习”的“让”字去掉,变成“孩子自己喜欢学习”,再来看待这个问题。或许,就豁然开朗了。
其实,孩子天生是喜欢学习的,是渴望学习的——当我们把学习不那么死板地定位于知识和考试。掌握任何一种知识或技能,真的会让孩子享有无比的快乐。
学习,本身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就是说“学”是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习”则是去实践。可惜的是,就学习而言,我们往往阻隔“学”和“习”之间天然的过渡,过多强调学,而不注重习。让“学+习”落不了地,看不到直接的效果,让学习变得乏味。
本来,学了圆角分,就应该自己去购物;学了测量,就应该自己规划房间。但是,哪里有人给他们去实践的机会呢?以至于很多学生大学都毕业了,却感觉自己装了一肚子书,考了成百上千次试,却“什么都不会”。
如果,我们把这个节奏反过来呢?就是有了“习”的需求,再去“学”,是不是就会有了学习的动力呢?学校和家长,都不太敢这么想,这么做。但其实,是可行的。
1、快乐,是学习最好的内在动力。
快乐,是学习最好的奖励。孩子学习好了,给予什么样的鼓励和奖励呢?和很多家长普遍实行的奖励措施不同,我认为是让孩子自己体会到学习本身的快乐。
就如同我们大人做一项事业,也如同运动员进行一项比赛。是的,过程可能是困难的、艰辛的、甚至是痛苦的,需要身体和智力的付出,但如果这项事业和运动,是你所喜爱的,那么,你就会享受这个过程,体会到其中带来的成就感。
学习也是一样,我们过多地强调了过程的艰苦,而忽略了学习应该是孩子很喜欢的事物。老师和家长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帮助孩子建立学习的兴趣,引导孩子从学习中体会到快乐,而不是手把手教具体的知识。这有没有可能呢?当然有,就是还原学习的本质,不是分数,不是名次,而是使自己充实,使自己快乐。
我们都知道,内在的动力是最大的动力,那么,如何引发这内在的动力呢?就是让孩子找到学习的快乐。
快乐的刺激,最容易让孩子印象深刻。从心理学角度分析,快乐的刺激很容易让孩子产生愉悦感,而持续的愉悦感就会形成学习的习惯。
有时候,听到很多家长感慨,“如果孩子像喜欢玩游戏那样学习,就好了~”。其实,还真说到点子上了,学习是可以让孩子产生类似游戏的愉悦体验的,只要引导得当,真的有可能让孩子像喜欢玩游戏那样喜欢学习。
而在心理学上,也早就印证了这一点。从自己的经验,我们也可以轻易地知道,当我们焦虑和充满恐惧的时候,往往不能好好的思考、感知和表达。而在一个令人愉悦的环境里,则很容易产生创作的灵感,和伟大的创意。
2、找到自己,找到学习的源头。
那么,怎么找到学习的快乐呢?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难。最关键的,是找到自己。
其实,仔细想想,分数和名次,都是给别人看的,和别人比较的。都不是针对自己内心的,更不用说来自师长的表扬和物质的刺激了。
这么说吧,所有的这些,都是不可持续和不能深入内心的。表扬和奖励,只能越多和越重,才能产生刺激作用,而很容易让孩子的学习导向产生偏差。甚至,让孩子的价值观有误导。譬如,不给奖励就不做事,不哄着就不好好工作,这将给孩子带来一个非常不好的习惯。
有一个肯尼亚电影,叫做《一年级生》,讲述一位老爷爷,上一年级的真实故事。很多人都不理解,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家,还去学ABC干什么。
其实,那才是学习真正的意义。就如同中国古代的那句话“朝闻道,夕死足矣”,很多人理解这句话是说找到人生的真谛,而我则以为,这是讲学习应该是人一生中最大的快乐,应该从幼童持续到老年,直至生命的结束。
如何帮助孩子找到自己——这看似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其实,非常简单——说白了,就是发现孩子的天分和兴趣。怎么发现呢,就更简单了,就是发现孩子的不同。或者说,孩子的不同,就是孩子的特点,就是孩子的天赋。
很多父母特别怕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不同,尤其是和那些所谓的优秀的孩子有什么不同。譬如,很多家长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不是个标准的“好孩子”,不够乖巧听话,不热爱阅读,不爱学习,而忽略了孩子独有的个性和特征。
要知道,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和特征,去寻找孩子的优点,发现孩子的兴趣,才是学习的正途。而不是把孩子塑造成他本身就不喜欢的那个模型,孩子自然不喜欢,不高兴,不快乐。当孩子不开心的时候,学什么都学不好。
找到了快乐学习的根源,就好解决每个阶段的学习问题。即便是基础教育阶段,快乐学习也应该是学习的最佳方法。
3、从具体的形象入手,不要太抽象,更不可说教。
在学习的过程中,譬如让孩子认识颜色,大致有三种方式:1、最好的方式,是从具体的事物中让孩子感知树叶的绿色、花朵的红色、果实的橙色等。2、只是在书本上的图画标出的颜色说,“这是红色,那是绿色”。3、当然,最不可取的方式,是仍给孩子一本色卡,说“好好学习颜色”。
第一种方法,就是从具体到抽象,让孩子体会到一种发现的快乐,也是学习真正的作用——换句话说,我们认识颜色,是为了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而不是在考试中标的对。第二种,则是现在最为普遍的课本学习了。而第三种,最为错误,不仅不促进孩子学习,反而会让孩子厌恶学习。
4、要经历时间,让孩子自己去体会发现的快乐。
很多老师和家长,过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jt/216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