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尼亚美 >> 尼亚美交通 >> 项目动则千万上亿的城市更新,到底需不需要
文章来源
丈量城市
提起「城市大手笔」,你会想到什么?是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的北京历史轴线;还是香榭丽舍大街至拉德方斯的巴黎轴线;再或者是成就曼哈顿勃勃生机的纽约中央公园;甚至是印在波斯湾的迪拜棕榈岛。
从左到右分别为北京、巴黎、纽约、迪拜
这些大手笔是城市的形象名片,是城市的标签肌理,更是关乎城市发展走向的枢纽。
当然,大手笔的投入并不意味着有大回报,失败的案例不绝于耳,例如,同样是迪拜大手笔投入的世界岛,却彻底沦为「史上最大烂尾工程」。
▼迪拜失败的城市大手笔——世界岛
从国际到国内的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发展建设已进入对存量的提质增效阶段,缺少施展空间、充满不确定性的城市大手笔,似乎正在成为过去式。
然而,事实却是城市大手笔的应用却不减反增,不过,它已不只是空间形态上一如既往的挥毫泼墨,更重在承载激活城市、重振城市的发展战略。
新旧缝合,静候创新
波士顿大开挖
▼波士顿大开挖俯瞰
波士顿大开挖(BigDig,又称中心干道工程),是波士顿市的一项「退桥还地」大手笔。项目年立项,计划投资25亿美元,10年完工;结果实施难度、投入资金远超过预期,最终,总花费达到约亿美元(含利息),25年(年)才完工,被戏称为「永恒之掘」「死亡工程」(前后总计4名工程人员死亡)。
钱不少花、饱受非议,波士顿大开挖是在「趋害避利」?
①.消灭绿色怪物,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年,位于波士顿中心的6车道高架路完工,城市希望借此提高通勤效率,带动周边区域发展。
▼年代时的6车道高架路(来源:bostonmagazine)
投入运行后不久,高架路完美实现日均通车7.5万辆目标,然而,到年代高速路日均通车量达到20万辆,一天中有14小时处于堵车状态,被誉为全美最堵的高速路,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亿美元。
更糟糕的是,宽阔的车道阻断城市与滨海区的连接,造成市中心发展受限,一桥之隔的空旷滨海区无人涉足的怪相。桥下「被遗忘的角落」沦为犯罪率高发区,因此,被市民们称为「绿色的怪物」(因路桥整体采用绿色护栏得名)。
▼因绿色围栏的特点市民称其为「绿色的怪物」(来源:bostonmagazine)
鉴于高架桥尴尬现状,催生出「大开挖」规划,大开挖包括两个部分:中央干道*和隧道工程*。
*中央干道:拆除高架路,在其地下修建高速路,北端连接查尔斯河上的大桥,南段连接93号州际公路。高架桥原址上打造公共空间,引导城市向滨海区拓展。
*隧道工程:在市中心至波士顿南湾修建隧道,将原90号州际公路延伸至洛根机场。建成后在交通高峰时期前往该市机场平均耗时减少了42%到74%。
▼波士顿大开挖包含中央干道和隧道工程
随着时间推移,饱受争议的大开挖工程,被证明是城市最有价值的「投资」,它不仅重整市中心、滨水区、湾区的空间联系,为城市挖掘出更多的公共空间,长尾效应还带动新产业爆发式增长。
②.塑造魅力空间,「裂痕」重现活力
中央干道地面工程——露丝·肯尼迪公园,承担着缝合城市空间重任,公园全长约1.7公里,是波士顿的新「翡翠项链」(翡翠项链是波士顿全长16公里的城市绿道)。
▼中央干道地面工程——露丝·肯尼迪公园全貌
公园由北向南依次有5个小公园组成,分别是:北端公园、码头区公园、要塞岬海峡公园、杜威广场公园、中国城公园。这些公园在空间上,是新、旧城区的衔接带,在功能上,是新、旧城区的综合枢纽,加速两者的融合发展。
▼露丝·肯尼迪公园整合了原本割裂的两个城区
以北端公园为例,公园内有一处亚美尼亚遗产园(纪念移民史),正因它的存在,原本被路桥切段的波士顿红线(长4公里,串联城市16个历史遗迹的线路),才能成为一条完整的、无障碍的热门游线,老城与港区也因历史,再次成为一个整体。同时这里也是城市会客厅,草坪空间让市民、游客在这里聚集,共享都市里的惬意。
▼北端公园
▼亚美尼亚遗产园
紧邻北端公园的码头区公园,则是城市中心连通港区的关键,公园内功能丰富,重现市中心的繁华。这里是家庭休闲娱乐中心,圆环喷泉成为孩子们最喜爱的戏水场地。
▼码头区公园
▼公园内的游乐设施
同时这里还是富有仪式感的家族纪念中心,人们把自己先辈的名字刻在一块块路石上,成为深受市民爱戴的——亲人之路。
▼公园内与市民有着紧密联系的亲人之路
除此之外,每个公园会举行各类「集市」活动,供艺术家、设计师、农民等出售他们的商品,使公园进一步融入人们的生活。也正因活力公园的存来,老商务区与滨水新商务区成为一体,有力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
▼公园内活动丰富
波士顿大手笔的战略影响深远,近些年波士顿大开挖的长尾效应显露无遗:中央干道活力四射、经济繁荣,隧道工程高效连接国际机场,形成有生活、有资金、有区位的综合优势,催生出波士顿的创新经济中心——波士顿南湾。
▼波士顿南湾与大开挖以及老城区的空间关系
波士顿南湾创新集群呈爆炸式增长:年提出创新功能区的概念;年,有家创新公司,名员工规模;年,有近家公司,4.2万名员工,布鲁金斯学称其为「美国创新区的代表」。
▼建设中的波士顿南湾
无水之源,重振都心
首尔清溪川
▼清溪川
8公里长的清溪川,见证了城市年间的发展史,是首尔最著名的城市景观河,平均每天有7.7万人到访。然而在年代—5年之间,清溪川名存实亡:出于城市发展的需求,河流上方先后铺设道路、高架桥,清溪川改为地下暗渠。
▼上世纪中期开始,清溪川被高架桥覆盖(来源:seoul)
2年,时任市长李明博提出:「韩国要跻身世界发达国家之列,作为首都的首尔必须要拥有良好的人居环境。」占据城市中心位置,却隐于世的清溪川成为环境大手笔改造的重点。
▼大手笔修复前后清溪川对比
清溪川投资亿韩元,进行「拆桥复原」工程,被称为首尔建都年以来最大的手笔,规划界称其是「21世纪城市革命真正的开端」。
▼清溪川全貌导览图(来源:seoul)
不过,清溪川的运营维护饱受争议:河道早已断流,需要从远处的汉江调水补给,一年的维护费用超过67亿韩元,等于汉江二十几条支流的一年维护费用总合。
▼清溪川人工「源头」
如此大的投入只是为实现一个口号,维护一个城市形象?
①.一河三段,重塑城市格局
清溪川不只是好看,更是好用,根据河流沿线的历史特点和功能定位,河流分为上游、中游、下游三段,分而治之。
上游在历史上是达官贵人聚集区,建有多座文化宗教活动场所,近代成为韩国的政治金融中心,河道打造偏重展现现代化的首尔,吸引国际投资者的目光。
▼清溪川上游风貌
中游历史上居住着商人、士兵及中下层人士,是传统的商业中心,近代是小商业聚集区。该河段通过「历史与自然的结合」,成为最受市民、游客欢迎的都市休闲目的地,从而促进周边商业区的繁荣。
▼清溪川中游风貌
下游沿线在古时散落着村庄,近期发展成居民区和商业混合区,「田园风貌」消失殆尽。河段着重体现「自然与简朴」,使居住在城市的市民能重返「原乡」,有效提升区域的宜居度。
▼清溪川下游风貌
②.河道可游玩,打造城市魅力磁极
清溪川大手笔治理,不仅是为了恢复生态,更是希望借机唤醒城市活力,因此打造手法以「促进市民参与」为核心,形成人人可参与的沿河活动景象。
制造戏水空间河道沿岸一般设2-3个台阶,人行道贴近水面,以达到亲水目的。
▼滨水休息空间
设计者还借助跌水方式营造出湿地空间,成为鱼类、鸟类栖息地,吸引市民主动参与环境的维护。
▼清溪川能观察到的鸟类多达32种,还有鱼类15种、植物种,形成了新的自然生态系统
植入节庆活动清溪川通过对水面、岸线的空间挖掘,打造出城市节庆活动秀场:既有天天举办的活动,如清溪川数码秀;也有特定季节主办的活动,如清溪川时装秀;还有全国性的大型活动——首尔世界灯节。
为避免出现大手笔「割裂城市」的现象,清溪川除了塑造自身的空间吸引力,沿途还建造出22座桥,进一步强化两岸关联度。
▼清溪川密集的桥梁示意图(来源:SeoAhnTotalLandscape)
桥梁既有历史古桥,也有酷味十足的现代桥,它们通过强个性和可识别度,引导行人频繁使用,促进两岸的联系。
▼广通古桥
▼现代的凌晨桥
▼部分高架桥作为历史记忆得以保留
③.均衡南北,加强城市综合实力
清溪川所在的汉江以北地区,在20世纪七十年代是城市经济重心,带领城市实现经济腾飞,被誉为「汉江奇迹」。但具备后发优势的江南地区,以筹备年奥运会为契机实现反超,成为韩国最繁华的新兴经济中心,汉江以北地区发展一度滞后。
▼快速崛起的江南区,就是鸟叔在《江南Style》所描绘的商业发达,富豪云集的区域
如今,清溪川的巨大牵引力,助力首尔迈向环境友好城市,推动汉江以北的老城区更新改造加速,沿线的土地实现快速增值。
▼清溪川下游的「东大门」城市更新后,成为首尔新旅游地标
清溪川重整分散的国际金融商务中心,结合环境优势,成为吸引信息产业的磁极。最终,城市大手笔的清溪川,促进汉江南北均衡发展,实现首尔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增强。
▼清溪川有效促进汉江南北均衡发展
棕地「重启」,城市新动能
伦敦下利亚山谷改造
▼伦敦下利亚山谷
下利亚山谷的名字并不为人熟知,提到在这里举办的伦敦奥运会,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下利亚山谷整体俯瞰
上个世纪,下利亚山谷也曾闻名英国,不过它是城市「毒地」代表:自工业革命开始,位于东伦敦边界与斯特拉特福德市交界处的下利亚山谷RiverLea河两岸,一直是化学品、重金属企业的聚集区,多环芬烃、氰化物、砷、铅等有害物质渗入土壤,重金属甚至渗入地下40米深的地下水中。
▼19世纪的下利亚山谷是重工业区(来源:DEME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jt/18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