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解读结构文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4/12/24 11:07:28   
《建构文化研究》是美国建筑学理论家肯尼思·弗兰普姆敦继《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之后的又一力作,行文依然保持一贯,带有明显的建筑评论倾向,有较多的历史和晦涩的理论依据,且不同章节之间既有连贯性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书名叫建构文化,副标题是论19世纪和20世纪中的建造诗学。其实我觉得是作者从相对小的切入点来对现代建筑设计理论的一次再梳理,可以理解为作者从设计理论角度,以建构文化为载体,来对现代(19-20世纪)建筑设计史的再一次回顾和批判。绪论作者引用的较多的理论和观点,且没有直观明确的定义和观点,使得一般读者读完仍然有点不明所以。第二章从古典主义比较有代表性的希腊哥特和新哥特开始,再到第三章建构的兴起,德国启蒙运动导致了文化和艺术的形式转变。第四章到第九章重点讲述了6个有代表性的现代建筑师的结构思想。第十章则作为后记总结,-的建构之路。我个人打算从第十章开始,对20世纪的建构做一个大的概况,然后再重新从20C初开始古典主义到启蒙运动到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但实际上第十章的内容不是这样的~~。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系统性论述,而是从几个有代表性的建筑师建构作品进行分析。首先有代表性的是以结构工程师的作品展现的结构美学,比如卡拉特拉瓦的作品就是结构美学的极致展现。其次对于空间和形式学建构,如贝尔拉赫的等腰三角形比例网格进行立面控制。第三是建筑表皮的建构,贝尔拉赫也是对建筑材料表达建构实践,如素混凝土、砖饰面等。建筑语言的结构句法(constructionalsyntax)说实话,弗兰姆顿的文章理论性稍强,对于一般的读者来说还是有点难度。作者对于建构的定义是多方面的,与《现代建筑:一部批判的历史》的行文方式一样,每一章节都相对独立讲了一个主题,每个章节都可以当作单独的一篇文章来看,所以我的读书笔记也遵循作者的思路,按照每个章节分别讲述。第一章建构的视野传统的建筑教育大多是空间开始讲解,国外内大多数建筑院校也是重视建筑空间和形式,正如现代主义先驱柯布西耶在《走向新建筑》所描述的一样,建筑的三要素平面、体量和表皮,而对于“建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jj/253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