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尼亚美 >> 尼亚美简介 >> 洛齐中国文字与图像研究文献之八
关于洛齐
SzeYingGoh/译
洛齐,出生在中国杭州市,任教职于中国美术学院30年,现工作生活于杭州、米兰、里斯本之间。
洛齐是一位活跃在亚洲和欧洲的当代艺术家,他的作品在欧洲和意大利重要的艺术中心和博物馆展览,如米兰布雷拉国家图书馆、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米兰大学、米兰薄邱尼美术学院、米兰国际当代艺术中心、米兰布兰达宫博物馆、博洛尼亚大学图书馆、博洛尼亚大学弗利厅、58届威尼斯双年展、第3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意大利亚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世博会意大利馆利玛窦厅、意大利驻埃及大使馆文化中心、意大利驻比利时大使馆、热那亚当代艺术博物馆、热那亚公爵宫博物馆、热那亚实验电影中心、米兰AREA35画廊、卢浮宫巴黎秋季时装周、中法国文化中心、马来西亚法国文化中心、美国华盛顿国际展览中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瓦里克美术馆、美国克利夫兰图书馆、瑞典马尔默当代艺术博物馆、荷兰诺和诺德艺术中心、荷兰驻中国大使馆、卢森堡文化部画廊、葡萄牙澳门博物馆、葡萄牙阿威罗大学、澳大利亚卡克鲁艺术中心、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昂利市政厅、韩国梨花大学美术馆、韩国庆北大学美术馆、韩国首尔美术馆、日本东京美术馆、马来西亚阿迪瓦那美术馆、泰国宋卡王子大学美术馆、毛里求斯阿德莱德城堡、中国北京、上海、广州、四川、西安、香港、台湾美术馆等,包括不同国家和城市的艺术中心及画廊。
他是第三届佛罗伦萨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美迪奇·洛伦佐银奖”获得者。
他也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会议,访问了不同国家的重要文化机构,受到了总统的接见。他访问讲学在一些重要的大学,如米兰大学、博洛尼亚大学、罗马大学、米兰布雷拉美术学院、米兰薄邱尼美术学院、威尼斯美术学院、意大利帕瓦大学、南澳大利亚大学、葡萄牙阿威罗大学等。
他在年提出并发表了著名的“书法主义宣言”,曾被列为“十大艺术新闻之一”,他对文字与图像的创作和研究已经30年,在世界各地举办展览,先后在中国扬州大学、泰国宋卡王子大学、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创建了“书法主义研究中心”和“文献馆”,韩国国立庆北大学人文学院与大学美术馆为洛齐举办了“-洛齐与书法主义回顾展”,众多报纸和杂志曾对他的艺术和观点展开讨论。
他是一位学者型的艺术家,由他主编和编著的14卷“书法主义文献丛书”年获得中国出版领域最高的“国家出版基金”奖励,第28届“金牛”国家艺术图书学术铜奖。他的自传型艺术文献《是我》获得了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奖,他与父亲合著的《水墨戏剧》获得了年度“中国好书”大奖与“中国最美的书”奖,他的书曾在德国莱比锡世界图书博览会、“世界最美的书”展上展览,他的《是我》大型文献集与“书法主义文献丛书”被意大利米兰国家图书馆、博洛尼亚大学图书馆、罗马大学东方图书馆、德国海德堡大学图书馆、新加坡国家图书馆、葡萄牙澳门博物馆图书馆等收藏。他还出版了阅读史《洛齐笔记》6卷、《洛齐日记》丛书,其他书籍10余卷。编辑了40辑“西园雅集”丛刊。曾担任《丝路艺术SERINDIAART》人文学刊执行主编。
他是“亚非地中海国际当代艺术展”AAMA的创建者,由他主持、邀请世界各地著名学者和策展人担任该展览,至今已经17届,他在年和年曾被意大利亚太国际当代艺术双年展邀请担任2届“文字与图像”“行为摄影”专题展。如今由他主持的AAMA已经包括了近50个国家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他还被介绍在纽约纳斯达克大屏幕,他曾被泰国宋卡王子大学授予了“国际艺术贡献奖”。
人文主义实验家:洛齐
阿德丽亚娜·叶星/文
戴维德·查菲兹/英译
阿丽安娜·彭莎琪丽/意译
如果需要给洛齐这样一个个性独特且文化多面的人物下定义,那么笔者更倾向赋予他“人文主义实验家”,这样一个学者化的当代艺术家定位。事实上,在他开展研究的每一个活动领域,总能够发现两种看似难以调和却和谐共融的特性:其中包括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人文主义传统的强调,依靠艺术展现出人类最为高尚和精致的本质,以及艺术家本人将其应用在各领域的活动之中,甚至是艺术理论和艺术活动方面的不间断实验。这位“时代人物”的杰出之处,在于他依托于对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的了解,从中国文化根源的书法开始,开拓了未来的发展,不懈地求索与追求。洛齐像传统人文学者苏轼那样,温文尔雅,但并不故步自封,而是笔墨跟随时代。从第一批作品开始,洛齐就试图超越并“俯视”中国艺术,打破传统艺术中那条“舒适”而稳定的界限,积极地将中国艺术融入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现代化”浪潮当中。洛齐的目标并不仅限于此,他通过对亚洲古代世界的艺术,到埃及和西方现代艺术的不断重新融合,一种全新而原始的语言被创造出来,这就是“洛齐艺术”。这种富有诗意的语言不再依赖于字符或单词的显著表象,而是对艺术符号的视觉表现,经过演化的符号被赋予了国际化的背景,或者说通过国际化努力,使其成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让更多人们理解的艺术语言,讲述着人类文明的过去与现在,赋予了作品一种敏感的性质,以音乐性的感觉呼应着世界。
作为艺术家,洛齐的工作和努力并不只仅限于创作这一个方面,而是“多面性”展开。正如他在接受采访时所指出的,他全身投入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个重要的领域:一是艺术创作本身;二是写作,艺术理论与世界艺术历史的研究;三是策划“文字与图像”在世界各地展览和活动。
洛齐最大且最重要的艺术贡献。首先,他提出了“书法主义Calligraphyism”的思想,他是“书法主义”理念的倡导者和最杰出的艺术家。年“书法主义宣言”这一理念诞生之后,这一思想迅速蔓延到世界各地,他在世界范围举行“书法主义”展览,宣传“书写”的现代理念。在此意义上,他的贡献是巨大的。
同时,洛齐发表了大量的绘画笔记和论文,将其感兴趣的领域扩展至从亚洲到欧洲的文明史与艺术史,展开《洛齐丝路笔记》写作,诸如希腊罗马、古埃及、印度等文明艺术的笔记,大量记录了不同地域文明的符号、图像、书写、涂鸦、诗歌、音乐等,研究传统文化与书写的内在关系。洛齐的文章和笔记言简意赅,这得益于他敏捷的出版家的编辑和写作能力。
描述洛齐的人生和个性另一个关键词是“世界主义者”,洛齐的脚步已经遍布全球,由他组织的展览吸引了来自五大洲30多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让“书法主义”蜚声国际。而洛齐本人更是选择在中国和欧洲之间穿梭生活,他每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居住数月,更不用说在意大利的频繁驻留。能与洛齐这样的艺术大家相遇,让我倍感荣幸。而当被问及他为什么对这两个目的地有着特殊的喜爱时,他回答道:
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发源地,13世纪马可·波罗环球到了中国,自称在中国游历了17年,并曾担任了元朝官员,记录了当时精彩的中国。诱发了葡萄牙航海家瓦斯科·达·伽马,在15世纪开通了欧亚海上航线,葡萄牙一度成为大航海时代的帝国,这两个国家历史上与中国有着重要的交往。我在欧洲,看中国的辉煌历史,远距离看中国,看到了很多与西方的不同,收获更多。
追随着古代两位伟大的探险家马可·波罗和达·伽马的脚步,洛齐以书法符号的诗学,用笔尖的笔画实现了“现代艺术探险家”的身份,我想用一句名言来描述洛齐:
“对于世界而言,你是一个人;但是对于我而言,你是我的全世界。”(泰戈尔)
因此,本书将以洛齐的历程—艺术—理论等相关性为出发点和目标,来描述一个艺术家的形象。在第一章中,展现的内容包括中国书法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的“现代化”现象(第1.2章),艺术家洛齐在艺术先驱领域开展艺术探索所起到的中枢作用,具体阐述书法艺术的现代形式、抽象形式以及新的变化。在第二章中,将追溯这位艺术家的主要人生旅程;而后第三章展开对他的代表作、重要系列作品的详细分析;在第四章,侧重于对“书法主义”的研究,描述现代中国对“书法主义”的激烈争论,对此类革命性的先锋潮流作品进行定义,试图对它们进行的分类做出努力,包括自年至今举办的共12届书法展览的概况进行描述。本书第五章是对洛齐的四场不同的采访记录:采访的第一部分来自博洛尼亚大学的一位青年学生瓦妮莎·马里亚诺(VanessaMariano),这位女学生在其五年学业后的毕业论文中,深度研究了著名艺术家洛齐的艺术理论和创作;其他的三个部分是笔者亲自采访后所写,采访对象分别是两位意大利著名艺术家塞尔维奥·菲拉吉纳(SilvioFerragina)和阿莱西奥·夏沃(AlessioSchiavo),以及在埃及的保罗·萨巴蒂尼(PaoloSabbatini)先生,他是意大利驻埃及大使馆的文化参赞,意大利驻开罗的意大利文化中心文化研究所所长。保罗·萨巴蒂尼先生曾与艺术家洛齐合作多年,极大地丰富了意大利艺术实验新兴趣以及与书法艺术全球传播相关活动的全景。
(本文摘选自《一个书法主义者洛齐·序》阿德丽亚娜·叶星著)
阿德丽亚娜·叶星,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教授,罗马大学博士,欧洲汉学协会与欧洲亚洲艺术暨考古协会研究员,讲学于罗马大学、泰拉莫大学、佩斯卡拉大学,曾就职于罗马威尼斯宫博物馆、罗马东方艺术博物馆、罗马MACRO当代艺术博物馆。
戴维德·查菲兹,美国作家。
阿丽安娜·彭莎琪丽,意大利美国人,牛津大学现代社会学研究员、使用意大利文、英文、汉语、西班牙语、法语写作和研究。
文化背景与生命意象
洛齐作品评述
王林/文
当代文化背景和现代主义时期已有相当不同,因此,讨论当代艺术应首先排除一个困扰批评的问题,即如何评价包括现代书写艺术在内的中国现代艺术。
请注意我们是身处当代文化背景来谈论中国现代艺术。当代中国的文化背景在某些方面已和世界文化同步,中国艺术家除了面对特殊的中国问题外,亦开始面对和西方艺术家同样的文化问题和精神问题.这才是我们可能创造独立的中国的(同时也是贡献于世界的)当代艺术的基础。
……
洛齐不标榜生硬的反抗性。他说自己的状态“十分平和和宁静”,想来是指对待传统的态度,而不是指作品的精神倾向。恰恰相反,他的作品热烈、活泼、充满运动,墨线和色韵都显示出强烈的情感性。和谷文达的造反有别,和徐冰的反省也有别。因为谷、徐二人都针对传统,故理性倾向极浓,而洛齐只是在利用传统—书法传统、抽象绘画传统和大众文化资源。他把创作视为生命与文化、生命意象与文化背景的相互交融。
从作品的序列性、网络状和密集感,我们可以感受到信息时代的文化氛围:愉悦,新鲜。通俗的色彩和如篆刻、钟鼎的书法片断结合一处,在画面空间中相互嵌入.然后合力向四围突破。作为文化状态和心理反应的陈述,洛齐得心应手,他能够随意解构符号,对其中的元素自由运用,又能轻松地发挥抽象构成之长,达成织体的周到与节奏。直面作品,动人的整体效果会抓住观众—我指的是洛齐绘画中具有的综合性和丰富性的单纯,一种才气的流露,一种音乐的发生,一种面对周围世界坦然又热烈、超脱而又专注的东方精神和人生态度。
艺术并不只是文化现状的陈列,也不是文化修养的显现。艺术是鲜活而敏感的生命,是深受压抑又不屈不挠的生命力在当代文化境遇中的冲突。也许对创作而言,任何主义或主意都只是起点。
王林,四川美术学院教授
《当代艺术》第16辑
诗人·画家·书家与音乐者:洛齐
马丁·布拉德利/文
SzeYingGoh/译
现在,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刻,祝贺和反思中国前卫艺术家洛齐在其学术和实践的几十年中所走过的历程。用这个时间来与大家分享洛齐对文字和图像“形状”的反思与喜悦,与他对世界的热切迷恋。
从我第一次见到温文尔雅的洛齐,差不多已有十年时间了,甚至在写这篇文章时,我一直在向他学习,他以温雅、睿智的方式不知不觉地牵引着我。沿着杭州富有诗意的西湖,三面环山,穿过白堤、苏堤、杨公堤,作为北内湖,岳湖、西内湖、南湖和西外湖的一部分,神奇的湖泊和无畏的艺术家让我进入了中国艺术、文化和哲学的迷思。洛齐引导我的方式与泰国艺术家方丈和尚“DokKemPa”将洛齐带回到佛教道路上的方式大致相同。
这位著名的中国现代艺术家洛齐出生在一个由中国艺术家、学者、音乐家、戏剧家、语言学和历史学家组成的“文人”家庭,促使他对世界平面艺术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艺术探索和与生俱来的诗意情感。也许这些都源于他的成长经历,因为在他年轻时,他就着迷地看着祖母创作书法诗,并被鼓励自己掌握中国艺术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书法、音乐、象棋、写作和绘画。到了成熟期,洛齐看到了这一切成果的实现。
认识他越久,就越明显地发现,洛齐一生致力于追求书法和图像的变幻莫测和错综复杂,以及它们在东西方古代传统与现代图像艺术中的共鸣。文字和图像作为“人类精神的图画”持续地缠绕着洛齐的思维,驱使他在中国和国际上都进行了成功的探索……
这位著名的中国艺术家是独一无二的。他是一位作家、思辨家、教育家、音乐家,毫无疑问,他是各方面都非常独到的人。他是杰出的洛齐,是中国道家“德”观念的典范。道教和佛教都指导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并深深地融入了中国文化。
如您所知,一个人的“德”性,在不同方面可以展现出来。这“德”的特质包括中国古代的德行、品德,当然还有深厚的诚信。具备这些崇高的品质的同时,洛齐也是一位非常谦虚的人,他并不喧哗,用智慧表达自己的想法,你会很快在他的身上感受到一种内在和外在的力量。这种谦逊和恬静的力量帮助他成为一个有自律的学者和艺术使者/大使,通过他的勤奋,从而使得每个遇见他的人在思维上获得了(中国)艺术和文化的熏陶。
洛齐以他的学识,他的阅历和积累的经验,通过艺术领域的认真修为,其品德与温柔善良的性格,很自然地造就了这位杰出艺术家。洛齐的内在力量和精神力量来自于他与自然的和谐,就像之前许多杰出的人所经历的那样,来自于最初(道家所揭示的)人与自然的“天人合一”。
洛齐的创作充满激情和强烈的智慧,不停地质疑传统规则,曲解规则,但不一定打破规则。他经常创作的作品既揭示了中国书法传统,又重新创造了中国书法传统(同时的双重性),不熟悉中国书法和了解中国艺术的观众同时证明这一点。洛齐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名艺术使者,将中国艺术和文化的观念传播到世界各地,许多方式就像丝绸之路上的勇敢中国水手、探险家、外交家和舰队司令郑和,穿越南中国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红海和东太平洋非洲海岸等地探险。
洛齐,在成为一名艺术家的早期对西方绘画充满热情,但在后来的岁月里,他更专注在他的“笔记”中(单色的或图像笔记)。他的平面书法和他更多说明性作品的出版继续融合了东西方。这一点也不奇怪,因为洛齐自从进入艺术学校后就被吸引到了艺术的图像方面。
然而,洛齐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人。他是独一无二的。他为自己的创作带来的见解,无论是音乐、文学还是更具体的形式,都来自于他的研究和他在中国以外的旅行。洛齐的许多作品都有波德莱尔斯式的“对应”,符号式的,它们与自然和中国古代智慧(即道)相互关联和共鸣。这些独特的作品来源于洛齐自己的想象。法国诗人查尔斯·波德莱尔认为“想象力”是“人类所有能力的女王”。但想象力不是凭空而来,必须有学术和好奇心的投入,才能不断补充这种想象力。
在第一次访问杭州之前,我对中国水墨画只具备了一点基础的了解,这些都是从迈克尔·沙利文(MichaelSullivan)和约翰·克拉克(JohnClarke)等艺术史学家的著作中搜集到的。洛齐的作品,以及这些年来他一直与我分享的中国艺术元素让我收益良多,对我来说,他已经成为了指导我写作中国艺术文章,受人敬爱的老师,我将永远感激他。写作就是这样;要写作你必须研究,在研究中(希望)你获得知识和经验,才能写作。
在创作灵感和艺术努力之外,洛齐找到了园艺。它正在说明这种与自然的联系是如此重要。每天早上,洛齐都会修剪、整理花园,像整理自己头脑的思绪一样整理园地。他倾听与他为邻的鸟儿鸣声,就像一位古代诗人置身与自然怀抱,倾听自己的内心,让大自然给自己“充电”,带来写作诗歌的灵感。洛齐认为,对于一位艺术家来说,良好的生活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家不能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工作室里,而必须与外界互动。艺术家必须去看、去倾听、去观察和体验周围的世界,并将这个世界融入自己的内心。
现在来上一堂简短的历史课。自18世纪以来,中国哲学界就已经形成了“三个完美”的概念(由一位18世纪的皇帝创造,当时中国诗人、画家和书法家郑燮送给皇帝一份手札礼品)。皇帝高兴地写下了“郑燮三绝”。这是与中国表现力有关的“完美”,即诗歌、书法和绘画被认为是最完美的综合。我要向这位皇帝说声抱歉,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考虑再增加一个“音乐”,使它成为“四绝”。中国艺术家洛齐在这四个方面都很出色,他通过任何适合自己理想方式的媒介,编织自己的思想,增强了我们对他和他所代表的世界的了解。
对于中国书法的“图像流动性”,中国人内心有一种深深的自豪感。在象形文字的形成中,在中国传统的水墨笔法中,“写意”(自发的感性意识风格,而不是“工笔”,即细致的风格)。“写意”是笔触的诗意舞蹈,重水墨而不是细节,它饱含诗的抒情和无声的动感,它(从哲学上说),是鸟鸣般的冥想之声。
在中国传统里,绘画被认为是“无声的诗”,或无法用言辞表达的诗,诗歌被认为是“有声的画”。“书法艺术”或书法方面的训练,包括用于绘画的书法笔触。这些艺术被认为是具有启示性的,正如一位儒家学者(杨雄)所说:“语言是心的声音,文章是心的描绘。当这种声音被描绘形成时,我们就可以识别君子与小人。”音乐是一种冥想。洛齐介入的摄影(例如他的书《中国行为摄影》)和他的版画一样,变成了无声的诗歌或另一种形式的“绘画”(即视觉艺术)。
艺术家洛齐经常在创作的作品中包含西方主题,有时更喜欢西方艺术的动态影响,例如他在“情书”(年和年)系列和“福”系列(从年起以各种形式出现)的最初画作中明显受到波普艺术的影响,在那里,明亮“有趣”的形状是由中国象形文字制成的。另一方面,洛齐一直将这种走向西方“现代主义”的趋势与他自己国家(中国)悠久的绘画传统结合在一起,以启发中国以外的人,展示中国文化中艺术的美和深度。
有一本手工制作的小书,书名为“写福”。它充满了书法、图像和色彩。该书于年编辑出版,展现了洛齐灵动的心境和对主题的热爱。如果读者要寻找西方艺术中的任何形式,都可以在洛齐作品中寻找到魔力和神秘之处,那一定是奥地利艺术家、设计师弗里德里希·斯托瓦瑟的艺术,他的全名是弗里登斯雷希·雷根塔格·邓克尔邦特·洪德瓦瑟(FriedensreichRegentagDunkelbuntHundertwasser)。共鸣就在那里,虽然模糊,但洪德瓦瑟的作品确实暗示了洛齐早期的、色彩鲜艳的、更加充满活力的作品的说法。
在洛齐三十多年的求知和勤奋的艺术生涯中,他作为一个探索者和老师,通过东西方的融合,使中国艺术重新焕发了活力。早在他年毕业于中国最著名的艺术院校之一:中国美术学院(ChinaAcademyofArt,杭州)之前,这一举措就已经开始了。正如洛齐在他多样化的作品中所提到的,中国艺术(从一开始)一直是高度抽象的。洛齐将“书法主义”演变为一个中国的“现代主义”美学运动,成为国际艺术的组成部分,旨在进一步发展书法作为一种抽象艺术,有时与“伪文字”和“无意写作”的概念有关,但与徐冰的“天书”(-)有不同的轨迹。
大约在30年之前的年,洛齐以真正的西方艺术运动的方式发表了“书法主义宣言”,表达了他的思想。年8月18日,在中国河南郑州首次展出了“中国书法主义”作品,展示了他对传统书法、现代书法和实验书法的思考和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jj/21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