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亚美

哈尔滨17个领事馆旧址中国街拍

发布时间:2021/10/7 17:46:48   

故事/水墨哈尔滨

作者/一尘

诵读/段爱国

图文/来源网络/嘻游龙江

插画/栾晓宁

地域/哈尔滨

声明/版权归作者所有

哈尔滨是一座只有多年城市史的新兴城市,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后,年清政府谋划“以夷制夷”,实行“联俄拒日”政策。李鸿章同俄国签订了以“共同防御日本与英国”为目的的《中俄御敌互相援助条约》(《中俄密约》)。根据这个条约又签订了《中俄合办中东铁路章程》。年随着俄国特别考察团踏上哈尔滨这片土地,哈尔滨城市史的篇章就被掀开了。在哈尔滨这片土地上曾经存在过19个国家[注:俄国与苏联合并计算,未单列]的领事馆,第一个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的无可争议是俄国,年1月14日设立俄国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之后美国、日本、法国、西班牙、德国、英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捷克斯洛伐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意大利、葡萄牙、立陶宛、波兰、匈牙利[按设立领事馆先后时间排序]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集中分布在南岗区和道里区。曾经有句话说得好“要想富先修路”,中东铁路的铁轨铺进了哈尔滨,让曾经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在一个新兴城市设立如此多的各国领事馆,一方面体现了近代哈尔滨的国际化与经济的高度发达,与世界各地的政治经济往来非常的密切。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各国对这满清封禁之地的窥视与攫取,通过中东铁路把东北宝贵的自然资源源源不断的运往世界各地。近代哈尔滨被称之为“东方小巴黎”,建筑风格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主基调为欧式建筑风格,但中国古典建筑风格、日本现代式等等,争奇斗艳,体现了了哈尔滨国际化大都市的开放与包容。但在领事馆建筑上风格却惊人的统一,无论是私人住宅改成的领事馆,还是专门建设的领事馆,都是欧式建筑风格。从这些领事馆建筑风格里,也能读懂近代哈尔滨建筑史的一个侧面。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时钟的指针已经指向了年,最早的领事馆建筑已经岁了,最年轻的领事馆也已年过八旬。漫长的岁月里,很多领事馆经受不住时间、历史变迁与城市大发展的考验,已经永远的消失了,现今留存的仅有17处领事馆建筑,让我们一起去走访下这些见证了哈尔滨历史变迁与发展的老建筑吧。

黑龙江广播电视厅招待所

地点:松花江街85号。

该建筑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Ⅱ类保护建筑。

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代表部。

年3月正式设立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这里是意大利领事馆在哈尔滨的最后一个落脚点,

年意大利脱离轴心国以后,最后一任领事离开哈尔滨,遂闭馆。

现为黑龙江广播电视厅招待所,但已被弃用多年。虽多处破损,但主体建筑尚完好。

这里目前正在大兴土木,老领事馆本身没有被进行任何修缮,但院内周边兴建起半圈一二层新建筑,令领事馆尤显局促。这里已被列入保护性修缮计划之列,这些新建项目就是计划之一。希望大家抓紧去看下,去晚了可能就看不到原滋原味的老领事馆了。

景点贴士

市内交通:乘坐公交92路、31路、25路、91路、33路均可达到。

耀景街22号院

地点:耀景街22号。

领事馆由前后二楼组成,分别建于年和年,为俄罗斯建筑风格,均为一类保护建筑。目前耀景街22号院落被确定为哈尔滨市历史院落,一个历史院落,两座一类保护建筑,哈尔滨独此一处,尤为珍贵。

此院落建设目的本为中东铁路局首任局长霍尔瓦特修建的官邸,但是房子建好后因霍尔瓦特不肯搬来而闲置。

年到年间它成为中东铁路局的俱乐部和图书馆。

年至年间则成了沙俄驻哈尔滨的总领事馆馆址。

俄国十月革命推翻沙皇后,这里又一度成为中东铁路附属地俄军总司令普令什阔夫骑兵大将的官邸。

年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从吉林街迁到此处。

年7月21日因"中东路事件",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关闭,"中东路事件"结束后,年1月,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正式恢复办公。

年8月9日苏军对日宣战,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关闭。

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最先给予承认并同我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年10月20日,苏联驻哈尔滨领事馆再次恢复。

年9月25日,中苏关系再次破裂,苏联驻哈尔滨总领事馆关闭。

年全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此办公。

年移交给省外办。

1)这是哈尔滨所有领事馆中最有故事的一个领事馆,无论从建筑本身的价值还是其附着的历史价值,都非常厚重。读懂了它,就读懂了哈尔滨的近现代史。

2)此处院落没有对外开放,但和看院子的老孙沟通好,别踩了他的菜园子,三条狗对你还比较友善的话,拍照还是有可能的。

3)提示:建筑本身缺乏有效维护修缮,有多处危险提示,院内缺乏维护,游览请小心谨慎。

交通:乘坐公交92路、31路、25路、91路、33路均可达到。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

地点:公司街59号。

该建筑建于年。新艺术运动建筑风格,一类保护建筑。

俄国驻哈领事馆从车站街的中东铁路宾馆(现红军街85号的龙门大厦贵宾楼)迁于此处。俄驻哈总领事留巴·霍尔瓦特、鲍培·特拉乌绍利特等先后在此办公。

年北京政府宣布停止俄驻华公使、领事待遇,俄国驻哈总领事馆关闭。

同年10月,哈尔滨华俄工业专科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前身)在此开办。

这里是我的母校,我的大学时代它是我们每天都要走过的“老土木楼”,年因我们位于西大直街19号的老宿舍楼被改造成海燕大酒店[现名海韵商务酒店],为了解决学生的住宿问题,在它的前面仅间隔几米处建起了现今已使用20年的新宿舍楼。宿舍楼遮挡了“老土木楼”的容颜,但遮挡不住我们对“老土木楼”的那份深深的感情。在建校80周年校庆后,母校在与哈工大分开40年后再次合并,建校90周年校庆的博物馆日,“老土木楼”成为了现在的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

1)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里留存着哈工大的历史与过往,那是工大学子成长经历中最深的印记。

2)年那场大火让“老土木楼”遍体鳞伤,对保护建筑造成极大的伤害。参观的时候可以寻找下那场大火留下的惨痛记忆。

交通:市内乘坐公交31路、91路、92路、63路均可到达。

黑龙江省电力公司食堂

地点:红军街63号。

该建筑建于年,砖混结构,以巴洛克为主的折衷主义风格,三类保护建筑,围栏被哈市列唯一二类保护建筑(围栏类)。面积虽不大,但造型极为优美典雅。这栋楼最精美的部分当属楼顶的装饰,可惜在“文革”中被拆除了。

这座大楼原名为“吉别洛·索科大楼”,此名源于建造它的主人:意大利人彼得·伊万诺维奇·吉别洛·索科。

年意大利在哈尔滨设立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代表部。年3月,正式设立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吉别洛·索科被任命为意大利驻哈尔滨领事馆首任领事,他的私邸也随之成了意大利领事馆的所在地。后迁至南岗车站街(红军街),又迁到吉林街与夹树街(现民益街)交角处,再迁至南岗区松花江街号(黑龙江广播电视厅招待所)。年意大利脱离轴心国以后,最后一任领事离开哈尔滨,遂闭馆。

日伪统治时期,这里曾作过日本宪兵司令部。

解放后这里被电力公司作为仓库、幼儿园和食堂。

年电力大厦被拆除后,黑龙江省电力公司食堂闲置。

年电力大厦建成后,它一直被“藏在深闺”,过着暗无天日的岁月。年走过24年春秋的电力大厦在讨论了十年拆除议题之后,终于被拆除。领事馆终于“重见天日”。

1)这栋建筑的原主人吉别洛·索科也是在哈尔滨近代史上留下过深刻印记的人物,但却被慢慢的淡忘,应给予他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zuolili.com/nymdc/21943.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